很久没有写乐天了,注意我昵称的伙伴大概知道,我对他的喜欢,未曾改变。一年多前对着空气许下承诺,要写篇《与乐天书》,然而到现在还没有动笔,只好对着空气再说声抱歉了。
这一年多来,经历了很多事,也接触了很多人,似乎越来越懂白乐天了,也越来越懂自己了。
我喜欢白乐天的原因之一,当然是那些他自己也比较看重的讽喻诗。他曾言:“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不过在我看来,前后“文章”具体所指有所不同,前者指的大概是《长恨歌》一类,后者指的是《秦中吟》与《新乐府》一类,他因为《长恨歌》等文章得名,最终因《秦中吟》与《新乐府》获罪。可能唐代,乃至到近代,都没几个诗人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诗比他多,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从古到今,敢于说真话,讲事实的人就是那么少,是人们承受不起生活的苦难,责任的重量,还是他们很容易被身上存在的腐朽基因所主导呢?
其二,便是那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论什么时候,总是有大批大批的作家以及诗人追求华丽辞藻,尽作些玩弄风花雪月的文章,人们也被其深深吸引,在好诗好诗的感叹中,忘却了自己尚在人间。一旦文章仅仅只是消遣的工具,玩弄风雪花草成为某种社会风气,并被大家所接受时,该民族,该国家,必然会堕落。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个史实,大争之世,中山王不思进取,“贵儒学贱壮士”,致使“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最终不复存在。
然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创举,主张,百科里依然有,“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等字眼,真是杠精无处不在,但是你还真的不能说这个有什么问题……
其三,就是他大多诗篇的“通俗易懂”,写反映平民生活或社会问题的诗,还这么通俗,直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很多讽喻诗,直指贪官污吏,乃至皇帝本人,很多诗,写的就是平民生活,十分写实,很容易引起底层平民的共鸣,同时,也使得平民可以参与到对诗的评价,倘若不实,必然会有沽名钓誉之嫌。(从古到今,沽名钓誉的文人可谓多矣。)当下,多少博士的演讲,整场听下来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跟着大家鼓掌就好了。我在想,其中很多东西应该可以用比较通俗的方式讲出来吧,为什么非要大量地使用专业名词让大家听不懂,然后再卖弄所谓学问。
其四,自然是他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大家都说他是一直践行的思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判断依据可能是《与元九书》中他的自述。但我觉得,乐天践行的思想是“穷则心怀国家,达则兼济天下”,后半句,大家都没什么疑问,就是前半句,他“穷”时,真的只是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吗?如《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中所描述,白乐天在72岁退居洛阳时,发动大家“贫者出力,仁者施财”,开凿了今洛阳龙门八节滩,其工程嘉惠至今。去世前一年仍然作诗赞美石雄破回纥,“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从其诗,其行,都可以看出,乐天决然不是那种“独善其身”,“消极避世”。
其五,就是乐天朴素的法治思想。大家一般都知道诗人白居易,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可能也知道他与元稹的神仙友谊,与刘禹锡的荣辱与共,懂得多一点的,大概还知道《与元九书》中,他对诗歌创作的分析和研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当过刑部侍郎,最终以刑部尚书致仕,写过堪称唐代第一判词的《甲乙判》,或称《百道判》。
在唐代,与张鷟《龙筋凤髓判》齐名的,是白居易的《甲乙判》。一提起白居易,无人不知他是位列李白、杜甫之次的唐代大诗人。但是,要说他判词写得也好,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元稹曾说:“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其中一长,即为判词。从判词发展史来看,至有唐方批量产出。有唐一代,有个人判词专集行世的,亦只两人而已,而白居易又居其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唐朝判词,“今见于《文苑英华》者颇多,大抵不著名氏。惟白居易编入文集,与鷟此编之自为一书者,最传于世。”白居易与张鷟之间,白又见长。因此,说白居易是中国判词“第一人”,亦不为过。即使白居易不写诗,仅以那一百道判词,也足可名垂青史。
……
另外,被人诟病的就是很多人说他晚年风流……这里需要说几句,这部分很可能是很多网文作者杜撰的,原因,可能是他写过“小蛮”等侍女的诗。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地位卑微的侍女写过什么诗词,可能由于我读书不多,好像特别少,赞美的,更加不常见。不知是作者喜欢那些低俗趣味,还是读者喜欢那些低俗趣味,总之,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