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阅读第二天
——第一章第一二节“关于主体性神话、教学中的形式主义”(P7-18页)
“一朵具体的花儿,胜过一千种真理”,没有一个真理比一个具体的实践行动更富有色彩、更能触动人心。
《静悄悄的革命》之所以令人喜欢,也大概率是因为这本书是在课堂中、在实践中凝练出来的。
佐藤学认为: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一样飘溢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如同找不到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的道理,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每一个教室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儿,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的呵护花儿的成长绽放!
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照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及自身擅长的方面,围绕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定有自己特色的教室文化,凸显个性与特色,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性格,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室里过上幸福的生活。
1.学生“主体性”的假象问题
教学是有“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错,但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则是不可取。佐藤学教授认为,今后的教学,显然应该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特别是我们在上公开课时,带着表演性质的课堂,看起来很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很热闹的发言讨论,但是课后下来学生对知识及重难点还是没有吃透,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
2.警惕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佐藤学认为,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的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要解决主体性的假象,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意识,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教师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性感相互交流。在这样的教室里,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彼此相互交流活动,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教室在课堂中,要警惕那种为了热闹气氛而开展的探究活动,为了讨论而讨论的课堂,要围绕课堂的重难点,层层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让知识的魅力在课堂上散发,师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彼此共同成长。
3.改变课堂结构改变课堂文化
常生龙《结构决定性质》:吃饭有饮食结构,写字有字体结构、文章有思路结构、身体有组织结构,课堂有教学结构。结构无处不。改变饮食结构可以改变身体健康,那么改变课堂结构,就能改变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形成的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
前三者的因素更重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二是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发展性、教材的资源整合能有更显书的技巧。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进行改变。教师是课堂里面重要的力量。
佐藤学的敏锐和精细在他的文字中随处可见。他是一个行动家,数十年来走访近万所学校,“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依然如此。”他是一个观察家,亲自扛着摄像机记录着每个教师的教学,倾听老师们的烦恼,坚持与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师相互学习,这未尝不是他冷静观察、深思研究的写照。他更是一个批判家,从不随波逐流或者掩盖是非,在批判“虚假性教学主体教学形式之后,他语重心长的指出:“教师要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而非“发言热闹的教室。”
总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割裂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教材、环境”等的相互交融的作用,警惕表面的活跃、质量的低下;教学中许多的形式主义要摒弃,慢下来,用心欣赏和倾听每一名学生的发言,静待每一颗种子发芽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