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cctalk软件上听大夏书系的讲座《打破成长瓶颈,成就高手教师》中李镇西、王开东、郝晓东、魏智渊几位老师对《高手教师》的介绍。
感触很深,又激发了我很多很多的疑问、思考。
一、高手教师如何写作?
王开东老师说:高手教师是问题解决者、工具探究者、理论翻新者。为解释清楚这三个概念,他举了书中的一篇文章来解释,指出“高手教师如何写作”。
1.写作的起源是因为有问题“如何解决学校踩踏事件”(王老师举的例子),那通过写作,这个问题有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读者读完后能不能采用,用的好不好,就是判断这篇文章有没有意义的一个标准。
2.魏老师在这篇文章中用的写作方法是通过真实情境中三个案例的对比得出的解决方案。这中写作方法其实是提供交际的情境,让我们在比较分析中权衡利弊,这就是交际语境的写作,也称作任务驱动型写作,在逻辑推理中叫做选言推理。这中写法也和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假言推理相似。这就是在写作中运用工具的表现,因此高手教师应该是一个工具探究者。
王老师总结: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作为问题解决工具的知识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写作也是如此。
这句话有点绕,按照我的理解,简单说就是,课堂是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理,写作时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上面所提到的工具探究者,就是“知识探究者”,那魏老师在写这篇文章中,运用的知识就是“交际语境写作”“宣言推理”,但我更喜欢工具探究者这一说法。知识不是死记硬背,束之高阁的东西,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也认为我们老师也应该有把“知识”当做“工具”的意识,因为工具是可以用的,是可以帮助人,帮助学生做事的。如果学生也明白了“知识”是“工具”的道理,可以帮他解决问题,那他怎么会不学习呢?
3.高手教师是理论翻新者。看以下图片: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在背教育学时的一些死知识,“死”体现在我们死记硬背,而且从来不觉得它是活的,是能用的。我们在思考时,从来没有把它当作工具,去解决问题。
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实和我写的另一篇文章《什么是真正的“拆书稿》可以联系起来,我们即使拆分《教育学》书里的精华部分,但我们却不会深入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真正的联系和迁移,没有真正的深度思考。
二、高手教师如何自我管理
郝晓东老师在讲座前,先提到几个问题,是很多希望成长的老师遇到的问题:
我们经常感觉到时间不够用,我们经常感觉到阻碍自己阅读、写作和成长的人和事很多,但是魏老师是如何做到高效充实的度过一天的?他的时间从哪里来的?他的精力从哪里来的?
有很多老师抱怨因为学校的各种杂事太多,可是在暑假,有充足的时间,你对自己在假期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满意吗?
如果只把原因归结为客观因素,而忽视主管因素,那是不是就没有解决办法了?
几个问题,只向一个问题:教师如何从自身出发,做好自我管理?
郝老师的讲座也是从审辩的角度出发,提出三个问题,让听众分辨、思考。
1.抵抗环境还是创造环境
2.做加法还是做减法
3.珍惜时间还是用对时间
答案是为自己创造高效的环境、对无用社交和事情做减法(只有做减法,才能给重要的事情做加法)、用对时间(在对的时间里做对的事)。
魏老师给“做减法”提出建议:“关键事件的刻意练习+反复练习 形成自动化”。比如早上不用闹钟,五点起床,五点半坐在办公室,七点完成公众号的写作,又比如说上面等门卫开电动门的过程做什么事情。
读者们,你们是不是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机械和枯燥,其实这这是几个动作的机械和重复,其目的是形成自动化,从而省出时间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有活力的”事情。
我的问题是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读者们,你们知道吗?
一天中,我在固定的时间里要做什么事情?这个问题要好好想想。
三、给生命以意义 给专业以尊严
(一)意义教育
魏老师的发问总是能直达读者的内心:
魏老师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能不能不做?我们到底为什么工作?工作的理由是什么?”
他说:“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那我们的一辈子就是劳役,就是推着石头上山。”
我认为“劳役”这个比喻太巧当了,有多少老师在回答“我们到底为什么工作”这个问题时,答案是:为了挣钱,为了生存,为了让别人看得起,或者对于我这个毕业没多久的新手教师,我最初工作就是因为“毕业了,必须要找一份工作,让父母放心,有个稳定的收入,不至于颠沛流离,有个相亲时的条件,不至于对象也找不到”,很现实的理由,为了这些,我们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劳役”。
一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劳动的“奴隶”,我们做着领导要求的工作,挣着一份并不怎么快乐的、平庸的、甚至是辛苦的钱,有时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不知道怎么教学,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就这样,过去一年又一年,我不敢想象这种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般的劳役,过一辈子,直到死,是多么可怕?
因此,如果读者你,是一名教师,我们一起来想想教师的意义。
魏老师又发问:“最近大家都很关注张文宏医生,因为一场疫情,我们看到医生这个职业的专业性和意义感,那么在‘双减’情况下,我们教师能给教育带来什么?老师的专业和意义又体现在哪里?”
“学生沉溺于手机,而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是不是比疫情更严重?”而我们老师解决不了,甚至根本没有想着去解决。
所以只有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有了“意义感”和“使命感”,我们才能得到威望和尊严。这就是魏老师讲座的主题“给生命以意义 给专业以尊严”。
我想,我们在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工作?”时,其实在思考“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说到“意义感”,魏老师提到,我们现在没有“意义教育”,学生觉得活着没意思。也给我很深的感触。对,我从来没有受过“意义教育”,只能自学。对于学生,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学校,那他怎么能做到天天准时到校,不旷课,不假装请病假?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那他怎么能课上注意力集中,课下按时完成作业呢?他怎么能控制自己上课不睡觉呢?他不知道学习语文的意义,他怎么能喜欢上语文呢?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议论文,他怎么能学习议论文写作方法呢? 可,这些意义,用大人的话,一句就回答了:为了考上大学,工作赚钱噻。多么苍白,没有说服力的意义,以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非常不融洽,最后搞得一些学生觉得“活着真没有意义”。
学生如此,教师也一样,对于教师,他不知道专业发展的意义,他会看这个讲座吗?他会打开我这个文章吗?他会成长吗? 所以,校长如果想让教师有干劲,先想办法对老师进行“意义教育”。我想到很多学校给老师的意义教育就是,考上一个北大清华就有多少钱,于是老师为了这个北大生,放弃了后面三十名学生,而我就是这被三十名学生之一。所以“意义教育”不容易,要先把意义想清楚,想正确,想全面。
其实,我现在还没完全明白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但是想要实现“乐此不疲”的发展状态,必须要经常给自己进行“意义教育”。
(二)改变阅读写作方式
有很多名家的观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阅读和写作。
魏老师的观点是:教师多读和多写也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专业教师。他说:宽度有余,深度不足,是许多老师在阅读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写作上体现在抒情式的散文化,而缺乏深度的专业化。(不是原句,我根据魏老师所讲,根据自己的理解写的,不涉及发表,仅用于学习记录,没有做到按原句记录,喜欢的读者,可听讲座回放)
魏老师提出:要由“一公里宽,一寸深”的阅读写作改为“打井式”的阅读写作,往深里研究。我非常赞同魏老师的建议,也有同感,有些时候读文章,发现作者引经据典的很多,但是在结合实际时,又浅尝辄止,文章内容看似很丰富,但是没有激起读者任何思考和内心的波澜,没有多大收获,而听魏老师将问题,总是逻辑清晰的把一个问题讲明白,没有多少引用,却收获巨大,我想主要原因是我们跟着魏老师向“井”的下方探究,越深入,就越吸引人,就越想思考。
但是同意魏老师的建议,不代表我就要这样做。对于我这毕业三年,没有读过几本专业书籍的小白来说,没有宽度,哪来的深度。只有先大面积拓展宽度,找到适合打井的地方,然后再说深度研究的问题。比如,没有听魏老师的讲座,没有看《高手教师》,没有更多的阅读和简单而不值一提的写作,我怎么会关注到“专业成长”及其意义感。在拓展宽度的同时要以“研审为翼”,也就是提醒自己让研究式学习和审辩性思维成为习惯。(这段话可以体现我的“审辩”态度吧)过一段时间,要思考“最近,最能代表你深度和水平的文章是哪一篇?”来反思自己的“研审”能力是否提升。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价值引领(思考教育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引领学生和自己的成长)
2.经典打底(让经典成为思考的底色)
3.研审为翼(让研究式学习和审辩性思维比写教育散文重要,我么要做的是把一个事情讲清楚)
4.素养为本(我们的教育教学关注的不是成绩,而是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