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课堂上交给学员一个作业,让她们去看看自己在微博上关注了多少人以及被关注的人数。这其中,有的人关注了上千人,差不多是被关注人数的五倍之多。当我问她们这一千多人你们都会去看吗时,她们支支吾吾的说不出个所以然,然后有位姑娘说:可能就关注着心理比较踏实。
看似很小的一个细节,但其实这样的思维认知可以推广到方方面面:不停刷朋友圈,不停阅读公众号,不停听各种分享;之前一位姑娘发来她做新媒体运营的朋友讲的一段话:总觉得微信里有很多所谓的干货,但看完一篇又一篇,依旧无法把握自己。
事实上,有些人还会说:可是我多刷朋友圈点点赞留留言也促进了和别人的交情啊,我读很多公众号也知道了一些概念啊,我听N场分享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啊。我们似乎总能在这样的碎片化动作背后找到积极的影响作为理由,但却忽略了这些影响本身是琐碎而又随机的。
Cal Newport在他的新书《Deep Work》里将这样的思维命名为:Any-benefit mind set。在一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总是担心错过什么,我们可以为大量随机的碎片行为找到解释,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大脑被填鸭式塞满并觉得焦虑不堪。
这种思维方式背后忽略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机会成本。我们可以声称我们的碎片行为不乏好处,但更深一步去思索:我们的机会成本是不是过高呢?我们比以前更轻易的链接到一个人,于是我们也更容易去投射情感。关注1000个人很容易消耗我们的空闲时间,在刷刷刷别人的生活方式背后,我们付出的机会成本,往往就是给予自身的成长关注。当我们把所有碎片化的动作所消耗的注意力和时间累积在一起,我们不得不承认原本可以达到更专注更高效的产出。
Cal Newport在书里提出了解决之道:Craftsman Approach。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像手艺人那样去认真识别对我们至关重要的点是什么,再以此来决定我们的注意力和行为。比如你想在一年内提高自身的写作技能,你就要去思考能促成这一目标发生的重要行为是什么?并且要衡量这些行为带来的重大积极影响必须明显多过负面影响。比如,一天漫无目的的刷10篇公众号文章明显无法教会你如何更好地写作,以下这种方式可能更科学:
主要目标:一年内提升写作技能
重要行为:
1、提高自身的阅读量,一周读1-2本书籍。
2、每周输出2-3篇文章并主动链接到业内的专业人士给出修改意见。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过20/80原则,识别重要的目标点,以它为锚点找到需要的那关键20%,这往往抵过我们重复多次80%的低效或无效率动作。
所以,我们的行为和焦虑背后对应的其实是深层的认知方式,在这个注意力成为我们最稀缺资源的时代,将Any-benefit mind set转变为Craftsman Approach,并摸索出自身的成长主枝干,我们就不那么容易成为信息的被动填鸭式吸收者,我们对待扑面而来的信息也将更从容更有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