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一则留言,大概意思是,没有读懂写的什么。第一反应是对方的问题。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不回复就可以了,毕竟不在一个频道上,不需要交流什么。
但一天过去了,这句话在那里,就是让我很不舒服。结合阅读量,我确实心里有些发虚。这件事就好像睡觉的时候,有只蚊子一直嗡嗡绕着你转,任凭你开了灯、瞪着眼、360度转着脑袋也找不到,但闭上眼睛就又跑到耳朵边上,还会在你的脸上搔来搔去,不停挑衅着你的耐性。心里总有这个事儿,干什么也都不利落,不停地分散着我的注意力。
可能,你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留言,不要太在意。但我确实很不舒服。我不舒服并不是因为这位朋友说了什么,而在于她说的问题恰巧戳中了我的软肋。在我看来,倘若有人在阅读文章之后,给予类似看不懂或者不明白的评价,一来说明语言表达有问题,也就是说文字基础不过关;二来说明结构设置有问题,无法适应更广泛人群的阅读习惯;三来说明文章立意有问题,阅读之人无法认同这样一种存在,或者说无法接受文中的观点,而这恰恰多少有些危险。在想到这些之后我似乎有点焦虑与悲观,陷入了对自己的全盘否定。这种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刚参加工作最初写材料的那个阶段,时常需要面对老一辈材料领导的冷言冷语。
于是乎,我不能同意自己什么也不去做,就一直沉浸在自我焦虑、自我否定的低落状态,只得把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重新进行翻阅,回味其中蕴含的长跑“哲理”,试图沿着“文坛大家”陪跑者的内心路径去做一番心理调适,找回自己的心理平衡点,尽快恢复到鸡血饱满的状态。
几番调适之后,总算还是有一些作用的,想到今后可能面对的问题将会更尖锐、更深刻,然而揣着一颗玻璃心是永远无法长途跋涉的,因而乎起了要把这次调适过程作为一次总结记录下来的念头,提醒自己在经历类似情形时如何尽快调整好状态。同时,也算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一篇读书感受吧。
一、写作这件事靠天赋,更靠磨炼
余华在一次见面会同书友们谈《许三观卖血记》时,曾谈到:“写作像流水一样, 自然而然。”在很多作家谈到写作时,都会提到,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如果不去研究这些作者的经历,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能够成为作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天赋、是才华,平庸如我是不可能完成创作这一过程的。这个观点,很多有着几十年写作经验的人也是认同的。村上春树便认为才华是写作第一位的资质,“天生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哪怕什么都不做,或者不管做什么,都能自由自在写小说。仿佛泉水从泉眼中汩汩涌出一般,文章自然喷涌而出。”
但与此同时,他也告诉我们“这种人偶尔会有”,遗憾的是他并非这种类型,如若不手执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抵达创作的水源。就我理解,写作同其他技艺是一样的,花费上许多时间,反复出现过错误,学到的东西才能更加扎实。这就好像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健身成效,不可能是以日、月为单位的,起点就是年,没个3、5年的磨炼,根本看不到铁器在身体上留下的明显痕迹。
因而,为了达到熟练和熟悉的层次,就非得执拗而严格地把写作路上的一个个螺丝钉拧紧、拧结实,这些全部都是费时耗力的基础成本。
二、写作就是在跑马拉松,何种谨慎也不为过
村上春树在别人问长跑时会抱有怎样的心态,给我们推送了一位专业跑者的话,“Pain is inevitable.Suffering is optional."痛楚是不可能避免的,而是否要经历磨难由我们选择。
跑了三公里以后,我可以说自己身体承受不住了,也可以继续坚持跑到5公里,再去冲刺10公里。要不要继续,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在村上跑100公里的时候,过了75公里,身体便完全不是自己的了,他可以选择放弃,毕竟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而中断的理由却可以装满一卡车。
写作也是一样,我想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每次动手之前可以说做足了思想工作,不停地找出各种理由劝说自己要开始了,但是都会以另一个理由进行反驳,直到找出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推脱的理由之后,才开始真正进入写作的状态。当然也会有很多人,写了几篇之后就放弃了,尝饱了新鲜感,遇到难题之后,不想去克服,不想去承受负重,于是就将注意力集中到别的事情上,以获取满足感。
在我看来,磨难这件事经历了之后能否受到效果,是很多人判断是否能够承受的标准,而这种费时耗力的经历并不是每个人愿意去经受的。所以,要不断劝说自己“痛苦”对如同马拉松一样的写作来说,也是前提条件般的东西。如果不伴随着痛苦,还有谁愿意去挑战呢?也正是因为这些痛苦,我们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成长的感觉,最终达到一个自己完全接受的境界,抑或无限相近的所在。
三、写作要先得到自己的满意
村上春树无疑是多次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在面对外界质疑和唏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就好像我们说一个人如果仕途不顺,就要去读一下苏东坡的人生一样,我们在村上的文字里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他对于外界信息的内心调适。比如,他多次强调,外在的评价和奖项的设置并不是评判文章如何的客观标准,而自己满意才是最为有效的评判;并且一遍遍印证,将超越自我,且是毫无察觉地越过自己,作为个人的追求。
他对待写作如同马拉松一般,“成绩也好,名次也好,外观也好,别人如何评论也好,都不过是次要的问题。对于我这样的跑者,最重要的是用双脚是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让自己无怨无悔;应当尽的力我都尽了,应当忍耐的我都忍耐了。“写出来的文字,达到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
写文章首要守住自己的内心,所有的写作动机都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如果说,在学习写作上,有什么需要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我超越了昨日的自己,超越了写上一篇文章时的自己,哪怕只有一丁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解开心中的疙瘩,我从村上春树言语中找寻答案和办法,同时也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思考,或者他也是带着被否定、被质疑的疑惑在找寻新的出路,寻求内心的平衡。沿着他的足迹,我慢慢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与卑微,或许我不该把视角聚焦到自己的联想和评判中,也或许保持与他人的不同才能看到与别人不同的风景,感受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语句,写出高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遇到类似的问题不再陷入同样的泥泽之中。
(PS:适时停下脚步做一些反思,才是对过往人生的交代。出现问题不能回避,只有直接面对,才能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