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都与别人有很多特别之处。而我们每一个人特别之处,也都在每一天,我们的一举一动中,渐渐的铸造了我们最终所达到的不同目标。而王阳明最终成为了一位圣贤,那么他又有何特别之处呢?
王阳明和徐爱一起讨论学问。那一年徐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考上了,进入了京城。两个人一路上同行,在同行的过程中,两个人一直在讨论道理。但是王阳明的道理实在太过高深,徐爱虽然此又聪明又非常好学,天赋异禀,有极高的潜力,但是一开始还是表示震惊,有一种我虽不理解,但我大受震撼,三观尽毁的那种感觉,找不到开头的地方。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但是后来听的久了,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就是王阳明所悟到的“心即理”,还有“知行合一”,其实就是将外界的那些理和自己的心融为一体。而徐爱就在渐渐开始从自身去做的这个过程中,理解了王阳明的大道。
在王阳明45岁这一年的时候,发生了很多件大事。那一年王阳明人在南京,在王阴明45岁那一年的9月,王阳明升官了,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被安排到去各地巡抚,并且平寇。而王明在巡抚南,赣,汀,漳的时候平定了汀,漳,赣的巨寇。升了官,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还得到了众多人民百姓的爱戴,有很多人都把他的肖像立到自己的祖堂上。为什么王阳明就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认可呢?一是因为王明的重心是在于人民,在王阳明平完寇的过程中,也没有做什么伤害百姓的事情,而之前来平定寇乱的人都是来时一路抢劫,去时一路抢劫,说是来平定寇乱的,其实他们自己就是来当那个寇的,反而是来祸害了老百姓。最关键的是他们最后都没有成功,那些寇们一听到他们来了,马上就跑了。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逮捕那些人。
但是王阳明的特点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他虽然作为一个文人的儒生,但是他最终去平定寇乱,而且还大胜而归。而且在他平定寇乱的过程中,他也并没有像别的官员一样压榨老百姓,欺负老百姓,向老百姓索要粮食,器物,钱财等等。而是真正的为了老百姓的生活而努力。还有一点令我感到十分特别就是,王阳明在立了军功之后,得到了皇帝的奖赏。也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按理说他应该继续去立功,继续去为国做事,继续去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出来。但是王阳明却并没有这样做,他在那年的7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刻《大学》,刻《朱子晚年定论》。而在那一年8月,他的徒弟薛侃,开始刻王阳明的《传习录》。
那一年还发生一件大事,就是王阳明最喜欢的徒弟,徐爱去世了。很多人都将这件事情与当年颜渊之死联系在一起。王阳明自己也曾经说过,你和颜回有着同样的德性,但是也和颜回有着同样的寿命。但其实他们两位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到了晚年,而且颜回所领悟到孔子的道是更深的。对于孔子来讲,颜回之死是更加悲痛的。而徐爱,虽然是王明所有学生中所领悟到的道最多的,但是他却还没有领悟到王阳明道的根本,他领悟的深度,和我们现在所领悟的其实是差不了多少的。而那时王阳明也才到了中年。
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是极强的,在王阳明48岁那一年,王阳明去江西平定叛乱,在那一年6月份,皇帝让王阳明去福建平定叛乱,在15日丙子的时候,王阳明到了丰城,可是他刚到,便听闻朱宸濠,也就是宁王反了,他立刻返回吉安,召集了很多的起义兵。
最终王阳明取得了胜利,但是其实对于这一场战斗来讲,取得胜利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朱宸濠,也就是宁王已经为了这次造反准备了很久,家族是世代都在为这个而准备,可以说造反已经是蓄谋已久的事情了。况且朱志豪的视力本来就强大,再加上准备了这么久,可以说是万无一失。而且当时又没有任何的准备,时间仓促,敌方势力又过大。皇帝也是等了很久之后才知道。到最后王明还是取得了胜利,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来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是非常了不得的。
可是这件事情也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王阳明之所以有军队,是皇帝让王阳明去福建平定叛乱的,但是王阳明因为事态紧急,并没有等到皇帝下的诏书,就擅自起义,去平定朱成豪。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因为他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圣旨就去与朱晨豪打了一仗,这是一件在古代非常严重的事情。
那么朱承豪造反,对于大明江山又有什么呢?王阳明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要如此做出这样不计后果的事情呢?如果朱宸濠造反了还成功了,那么大明江山可能就成为别人的了。而这个政权的转移并不是正常的。这个是不合乎情理的,不少人可能会觉得王阳明是为了维护这个大明王朝的统治,是为了维护所谓的礼。但其实这对于王阳明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王阿明来讲,最重要的是如果不及时去阻止朱宸濠造反了,这个行为那么当这个事情发展了起来百姓的生活就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甚至活着都会成为百姓的奢望。最终受苦的并不是什么,大明江山最后到底属于谁,而是老百姓。儒家一直所强调的都是国以民为本,要重视的并不是皇帝,君王的生活怎样,而是人民的生活,百姓的生活怎样。王阳明从小都是读着儒家的书的,他自然也认为国以民为本,民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基础。王阳明又怎么能看到人民百姓受苦呢?
王阳明并没有去在意,这个事情做完后的关于自己的后果。他并没有去想,如果他此时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违背了圣旨,他会不会被斩头?而是去考虑人民的生活,去考虑自己圣贤的梦想可不可以实现。其实这和孔子所讲的那杀生以成仁,还有孟子所讲的,舍生而取义都是同样的道理。对儒家来讲最重要的并不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安危,自己的生死,而是天下人为天下人民的生死,以及自己内心圣贤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