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
“信息茧房”效应是指,人们往往只注意自己关注的或使自己愉悦的信息(特别是人工智能推荐,会大力推送人们偏好的信息),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每天看到的信息,全是自己感兴趣的,却忽略了更大的视野。
互联网上的信息铺天盖地,似乎你不关注手机,不关注信息,就和人没有任何交谈?但是,对你来说,有用的、值得你看的信息有多少?我试过,把每个人的抖音同时打开,发现:大家的抖音都不一样,你关注的点和我关注的点,完全不一样,它会一直推送你所感兴趣的东西,久而久之,你一直停留在你“舒适圈”里,对外界的事物,会失去好奇心,失去敏锐度。
一切的所看,所闻,都要以自己的所需为中心。我听过罗振宇讲过一个事:他公司的一名员工,想要学习打羽毛球,就通过抖音去搜索,怎么打羽毛球,羽毛球的注意事项,他没有跟着抖音的推荐走,他是唯一的,以自己的需求,通过抖音这个工具,而学习了如何打羽毛球。他是主动地去学,去搜索,不被人工推荐所引导,而是以自己为引导。
我们还会发现,网上会有一种现象,当你发现,两个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就会引起口水战,引起双方互相的谩骂,甚至,最后的争吵都不是当初的,因为观点的不同,而是就是为了争吵而争吵。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
《破茧》书中所言:公共空间所需要的共享的时间结构没有了。所有的信息都在争夺用户的眼球,吸引你的注意力,想从你的注意力上面提取你的数据,增加你的购买力,每个人的阅读时间都被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填充得满满的,没有精力再去涉猎其他;同时每一个人阅读的内容都不一样,公共话题就进一步弥散掉了。
在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只是写一些我的日常分享,当我决定,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的时候,就参加专门的写作班,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当你在一个写作班里呆得时间越长,你就只能体验这一个人的教授方法,虽然同学们每个月都会有新人,但是,实际坚持下来的,最后真正写作的人是很少的。我学习,是为了我写作的提高,当你已经学到以后,就要继续精进,而不是呆在里面,时间久了,你就忘记了你最初的目标。
很多人喜欢加入一些同频的社群,那么在社群内获得更为高效的交流时,也要注意同频社群沟通,其实也存在着社群信息茧房效应,所以,我们除了关注自己的焦点,也要经常提醒自己每一年都应主动设置一些新的焦点词,避免自己锁死自己的视野。
学习具有滞后性,它是有时间的过程,才会显现出来学习的成果。当你取得一定的成果,就要再给自己设置新的目标,那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新的目标找寻一个更好的老师,去跟随他学习,当你已经完成学习,剩下的,就是要不断地去把所学,都应用到实际中,在你的文章中,文章的书写中,处理事情的过程体现出来。
记住:一切,都要以自己为主,不要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