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發表於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20的一篇新文章,雖然這個期刊在JCR被分類在2區,但是期刊的IF值也算不錯的。文章主要提出了2個概念,即策略性企業家精神以及二元性創新,首先,對於概念進行釐清。
策略性企業家精神(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指企業試圖開展尋求新機會的行為(Opportunity-seeking behavior)開拓新的市場或研發新產品,以及尋求優勢的行為(Advanced-seeking behavior)即擴大現有產品的市場份額,或對當前產品或服務進行優化,即在這個過程中包含三個部分,即創業精神(EO),外部關係資源的獲取(建立連接)、外部關係節點的嵌入(加強強鏈接)。簡單來說,,企業應該時刻保持創業精神,而這種創業精神是有策略性的,即SE就是指企業要朝著探索和深耕兩個方面進行發展。
二元性創新(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二元性(Ambidexterity)這一概念最早由March在1991年提出,最初是指企業既要提升自身能力,實現收入增長,並且控制成本,又要應對不斷研發新產品。簡單來說就是既要實現現有業務的深耕,又要不斷研發新產品,不能一隻腳走路,要雙管齊下。因此,沿著二元性的概念,企業的創新也出現了二元性,即深耕性創新(Exploitative innovation)和探索性創新(Explorative innovation)。深耕性創新是基於現有的產品,不斷精煉和改進,在提升現有技術的同時盡量控制成本;探索性創新是基於新技術的可能性,產生新的夠念,創造新的產品。
兩種創新各有優劣,但兩者所關注的目標不同,深耕創新需要更多的關注產品市場和消費者,而探索性創新更多關注技術。隨著當前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技術迭代愈加迅速,企業若不開展這樣的創新方式或僅僅all in 某一種創新往往會被市場所淘汰。但兩種創新都在爭奪組織的稀有資源,但卻演化出不同的行為,即一方是尋求機會,另一方是尋求優勢。對於Technology-based的新創而言,關注一種類型的創新往往就會忽視另一種。因此,本文的研究問題就是試圖釐清那種企業策略性創業行為有助於深耕性創新,那種有助於探索性創新,又有哪些對於兩種創新都有幫助?
SE涉及兩種類型的創業行為,在先前已經描述過,對這兩種行為進行整合不僅會產生創新,而且會取得收益。其中,尋求機會的行為主要由EO的3個構面來體現,即Innovativeness, Risk-Taking, Proactiveness三個方面。而尋求優勢的行為主要通過關係網路的資源獲取以及關係的嵌入強弱兩個方面來體現,這也就構成了本文的主要模型。
其次,本文選取在孵化器的以技術為基礎的新創,因為對於以技術為基礎的新創在資源獲取和知識積累、融資等方面都是較為缺乏的,其擅長創新,但是對於資源的獲取整合與協調的經驗和能耐較為缺乏,而孵化器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幫助這些以技術為基礎的企業。
假說的提出:
1.關於EO的影響
企業無論以何種方式創新,在開展創新的過程中「激勵」和「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EO作為一種精神/導向,激發企業不斷尋找新的創業機會,同時,EO也從三個構面展現了一種顛覆性的管理狀態,即要麼顛覆現有的產品市場,造出全新的產品如Dyson吹風機的出現;要麼不斷精煉自身的產品做到引領市場;要麼兩者同時進行。其中Innovativeness和Proactiveness促使企業積極尋找機會深耕產品,打敗競爭對手,獲取競爭優勢;而Risk-Taking促使企業追求新產品的研發,為其承擔試錯成本。因此,EO對於兩種類型的創新都有著積極影響。
H1: EO對於探索性創新有積極影響。
H2: EO對於深耕性創新有積極影響。
2.關係資源的獲取:
資源的有效性以及可獲取性決定了企業的創新能力。而對於以技術為基礎的新企業而言,資源往往是非常缺乏的,對於這些企業而言,外部資源的獲取往往依賴於管理者的關係資源。由於市場中技術生命週期一再縮短,以技術為基礎的新創在內部資源的利用上主要針對於深耕性創新,以此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內部資源難以分配出來給予探索性創新,故探索性創新往往會使用外部資源。其次,企業在面對這樣二元性的創新時,也會難以取捨,兩種創新會爭奪組織僅有的資源,而組織內部的資源往往專注於現有的產品,更多的為現有產品做更新,更多的關注深耕性創新,因此,引入外部資源會將管理者的注意力更多的轉向探索性創新。再次,通過網絡關係獲取的資源往往是外部資源,對於以技術為基礎的新創而言,對於這些外部新資源的利用往往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內部資源、能耐以及經驗等相結合,在這樣的情形下,企業的內部資源也勢必要應用於新資源的應用,內部資源對於深耕性創新的關注或應用就會有所下降,相反,新資源常常會被用於新產品的開發,因此,對於探索性創新的關注會更多。
H3: 關係資源的獲取有助於探索性創新;
H4: 關係資源的獲取不利於深耕性創新。
3.關係節點的嵌入強弱
關係節點(Relational Tie)也能夠幫助技術型新創彌補知識空缺,能幫助新創獲得與利用知識,還能夠增加新知識的組合。這裡的關係節點作者引用了Burt的社會網絡分析內容,即強關係和弱關係。對於強關係而言,作者認為其與企業關係的嵌入性較高,在這樣的情形下知識轉移變得多於(嵌入性越高的鏈接,對彼此的熟悉度就越高,就不需要知識的外部移轉),嵌入性導致企業知識增加,更有利於新創利用資源,增強其對於深耕性創新的發展,但由於嵌入性過強,使得知識的重複性增大,因此,強連接不利於新產品的研發,對於探索性創新的促進不大。相反,新觀點、新知識從弱連接或分散網絡產生的可能性更大。企業追求探索性創新,需要一個廣泛的關係網絡,弱連接能夠促使企業與新想法、新知識建立連接。
H5: 關係嵌入性對於探索性創新有負向影響;
H6: 關係嵌入性對於深耕性創新有正向影響。
在孵化器中的T-based的新創能夠最大化的實現兩種創新的平衡,進而可以取得競爭優勢和卓越的收益。近期的實證研究也在支持了這一結果,尤其關注不同類型、年限和大小的企業在二元創新和企業績效的關係。當然,二元創新的發展也會使得新創過度擴張,若管理不好其二元性往往也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總體而言,對於新創平衡好兩種創新能夠確保良好的收益以及更低的成本,從而可以實現持續的增長。
H7: 二元性創新對於績效有積極的影響。
數據選取方面
本文專注於處於孵化器中的基於基礎的新創,樣本的選取基於UK Business Incubation名單的孵化器裡的基於技術型新創。通過篩選,最終從143個包含技術型新創的孵化器中隨機選取1000個新創,通過Survey的調研,最終收到211個回復。
對於問項的衡量:
對EO的衡量沿用Covin & Slevin 1989年的3個構面的問題進行衡量
對關係資源獲取的衡量,文章沿用Sarkar 2001的5個items
對於關係嵌入強度的衡量,文章沿用Andersson 2002的5個items
對於探索性創新和深耕性創新的衡量分別選用Jansen 2006; Moorman 2001; Song & Parry 1997; Song 1998。
通過CFA和EFA的檢驗,衡量的factor loading都符合,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對文章提出的概念模型進行驗證,其過程中度低於二元創新的衡量文章使用了特別的方法(這部分我沒有特別理解,再次也不做過多分享)。
從上圖的結果看,除了H3和H5的顯著性是在0.1的置信水準下,其他的假說都在0.05或0.01的水準下顯著,因此,所有假說都受到了支持。
文章的貢獻
1.文章提出了一種理論邏輯,即揭示了策略性創業與深耕性創新和探索性創新的媒合,在理論上提供了支持。
2.文章為策略性創業行為應用在在孵化器中的基於技術的新創所面臨的二元性創新在理論和實證方面都提供了支持。
3.推進了策略性創業圍繞機會尋求行為和優勢尋求行為的研究。
心得:通過文章模型的建立釐清了2個概念,即策略性創業:包含兩種行為,尋求新機會的行為、尋求優勢的行為(這一概念最初源自於EO,由Andersson 2019年自EO演化而來,形成策略性創業行為的概念,當然,這一概念在其他方面可能也有提及,但筆者的知識儲備僅僅是從EO而來。之前的概念沒有特別清晰明確,而本文提供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即兩種行為,為博論提供了支持);其次,第一次接觸到二元性創新這一概念,更清晰的了解了深耕性和探索性的差異以及應用於創新研究上兩者的差別(深耕和探索這兩個概念在先前常常讀到,但是先前的研究過於抽象,沒能清晰理解兩者的差異,本文為理清這兩者的差異提供了非常清楚的概念,獲益良多)。
但筆者認為文章也欠缺一些,首先,創新的二元性和漸進式創新、激進式創新的差異在哪裡?作者在這部分沒有進行引用,是在可以迴避還是忽略了?從文章中的深耕性創新和探索性創新的論述中我認為與漸進式和激進式創新的概念十分相似。其次,文章在衡量方面,延續了EO的衡量方式,但Andersson 2019年的文章就清晰的說明EO過於廣泛,因此他們提出了SEB即策略創業行為的衡量構面,作者在本文也引用了文章,但是在衡量方式上卻仍舊延續EO的應用,我對於為何不用SEB來替代EO有點不是很理解。最後,在貢獻部分,文章更多的貢獻還是在於清晰的描繪了一個抽象的概念,這點對我的幫助很大,但在理論基礎的部分我覺得不夠扎實,對於實證方面的貢獻,文章選取了孵化器中的科技行業新創,對於實證方面的貢獻以及產生的問題是否具有代表性還有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