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性”?不仅仅是人的性格,更涵盖人格。读《幽微的人性》第一、二章,很有融入感,我们做教育的,见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每个孩子性格不同,行为各异,有许多让我们束手无策、或者行为让我们抓狂的孩子,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工作热情。读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很多让人不解的行为,都有其背后的缘由,思想导致着行为。我受益很深的是这几句:
1.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人人有,一会它就走。真正能觉察并管理情绪,需要修炼。日常生活中,不时有波动我们情绪的事情发生,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即生活中10%的事情我们无法决定,而90%的事情我们是可以掌控的。如何掌控?就是要调整对待事情的态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事特别难过或沮丧或恼火,可一站到讲台上,啥事都忘了,这是职业的修养,也是情绪的修炼。相反,也有的老师,到校后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发现有学生屡次三番不按要求写作业,就难耐怒火,采用不很理智的方式,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所以,气头上,谁都特想发泄情绪,巴不得一股脑倒出来舒服些,但结果常常是,越控制不好情绪,后续的不良事情越多,最终一地鸡毛,难以收拾,让人悔不当初。把控好情绪,慢慢修炼,定会智慧满满,游刃有余,让生活如诗般徐徐展开。
2.善待他人是救命的东西。书中举出多则案例来印证这句话,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读到一则故事,是二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一位犹太籍的传教士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他出于礼貌每天都要向小镇上的人们问候:“先生,早上好”或者是“小姐,早上好”。小镇因为有了他的问候变得很热闹,但是那时犹太人的地位很低下,人们对他的问候不屑一顾,甚至是远远走开。可是他呢?仍然每天笑着问候大家:你们好。
后来小镇上来了一个德国上校,他在战争中受了伤,到此养伤,犹太人给他以亲切的问候:“您好啊,上校,身体好点了吗”。但是上校根本不搭理他,心里想:你这犹太人,如果在我们那,早被拉进集中营了,还能活得了吗?他用轻蔑的眼神看犹太人一眼,又一言不发的面向别处了。此后的很多天里,犹太人每次遇到这位上校都会真诚的向他问好,就像他问候小镇上的其他人一样。没多久,上校康复了,回到自己的国家,那时正值集中营里大肆迫害甚至杀害犹太人,这位上校站在两条路得中间。左边,是死刑地。右边,是无罪释放。他的一句话决定了犹太人的生死,很多很多人都只能走向左侧。
那位不幸的传教士也被带进集中营,他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双岔路口前,猛然间,他看见了那位上校,他一下就认出了他,并且说:“您好啊,上校,您康复了吗”。上校开始注意他,又好像在思索,过了一会儿,他想起了这个犹太人。犹太人焦急的等待着自己命运的归属,只见那上校提起手,慢慢晃动着,最终,指向了右边。“右边。”他说。犹太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犹太人被指向了右边,无数人因此得救。
一声问候,有的时候,只是日常的一个小小礼节;有的时候,却是生与死的桥梁。
如今的社会,每个人的优越感都比较强,要做到善待身边的每个人,真的不容易。但“善待他人是救命的东西”这句话,通俗易懂,我们要时时牢记,处处遵行,这也一定会让我们赢得更多的尊重和善意。
3.从小没被善待的人往往不会善待社会。书中有个案例,有对姐妹俩,一个1岁、一个3岁,被活活饿死在家里。她们的母亲乐某,从出生就注定是悲剧:非婚生子女,出生后在老家由外婆抚养,四岁被扔给爷奶抚养,十几岁离家出走,沦落风尘,还染上毒瘾。乐某把两个女儿预留了少量的食物和水,就离家再未回来。这个令人唏嘘的悲剧,谁之过?乐某?乐某的父母亲人?我认为这是从小没被善待的人,他对人性的漠视,对生命的辜负。
有人趣谈父母和孩子,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她会躲在天上偷偷观察,相中了自己的父母,就义无反顾投身这个家庭里,成为其中一员。这是多么美好的故事啊,然而,有许多父母辜负了这种信任,让孩子从小缺少爱和安全感,缺少被善待的美好体验,长大后,这种缺失永难弥补,甚至造成更多悲剧的发生。
读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让我纠正着日常中不经意的行为偏差,让教育立足人性,给孩子们温暖的引导。让我们共同营造有爱的社会环境,让人性都行走在善意的地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