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月份的时候接到了一个讲书稿的单,写《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的讲书稿,稿费3000。
我阅读了一下整本书,发现共鸣很少,而且心中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于是这篇文章到现在我都一个字没动。
过了快一个月,这些问题应该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埋着,我也不会想起。
直到今天听到了《梁宁产品思维30讲》中关于颠覆式创新的内容,这些问题再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破土而出一般。
让我很感慨:很多问题可能都需要一个突破的点,这个点没到就是僵局,这个点到了就突然之间破局。
说了一堆废话,讲一下今日的收货。
二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在《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大概说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为何大公司在创新上往往失败?
作者给出的结论是:大公司无法顾及小市场,但是创新往往崛起于小市场。
(内容肯定不知这些,我是只写了一下我困惑的部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BAT降维打击的案例,这让我无法相信书中理论:因为在中国,新兴市场好像总是会被BAT尤其是腾讯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侵占。
甚至互联网圈以前(2012年之前) 有句话:一家互联网公司无法逃离的两个事情,死和腾讯。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认识是这样的:创新者的窘境的出现,终究是决策者的能力不足。
如果决策者的嗅觉足够敏感,这些坑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当时的我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是高效的两面性。
试想一家公司,最完美的形态应该是怎样的呢?
那肯定是高效,定位清晰。高效就是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每一分钱的花销都是有目的的,每一个部门设置都有明确分工。
而钱是给部门花的,部门设置必须围绕价值网链接,从而企业就在自己的周围建立了一个高效的价值网。
价值网完全左右了企业的行动能力,哪怕决策者再高瞻远瞩,在本价值网里也无法做出超出价值网的事。也就是当年巨人网络垮台时候史玉柱由衷感慨的那句:小船好调头。
二是资本问题。
李善友教授是专门讲“颠覆式创新”的,他说创新有三个环节:客户、竞争对手、投资人。
体量越大的公司,越受制于投资人。
2014年在互联网圈“千团大战”之时美团王兴说:
如果明年(2015年)有谁先上市了,就基本意味着它放弃了,投降了。
上市就意味着要发财务报表,要有好看的数据,要去讨好资本市场。
这样企业就会被资本牵制住,一方面资本让他前进的马力更足,另一方面资本让他无法去选择其他道路,也就是,无法调头。
三
我后来又想了想,如果把资本市场的“创新者的窘境”放在个人发展上,或许也同样适用:
1.不要做一个功利的人,多做一些看似无用却有趣的事情。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性。
2.不要受制于他人的评价,勇敢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