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论语,起因是想在很多选择面前,有一个清晰的指向。这事情就该这样做,而不是左右权衡,最后盲选。
前些天回了趟老家,在和父母,爷爷奶奶的相处中,我也在思考关于孝的这个问题,《论语》中也给出了解答。
孔子认为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给父母买一些东西,惦记一下,就是尽孝了。孔子说,一个人养一条狗,一匹马,也能做到这样。真正的孝,是对长辈的尊敬。言辞恳切,内心带着敬意。就是从内心里去爱他们,顾及他们的感受。【”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说到对父母的态度,孔子说孝是"色难",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一件事。父母老去就如同一个孩子,开始依赖儿女,行为变得幼稚,心理变得敏感。但是我们面对孩子常常有耐心,而面对父母常常缺乏耐心。因为孩子是个有希望的个体,他每天都在成长,带给我们希望。而老人是个衰败的个体,状态一天不如一天,而我们是难以包容这份衰败的。所以面对父母,需要拿出比对待孩子更多的耐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关于孝,孔子还说过一段有好几种解释的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一种解释是孝顺是只有父母生病了你才去干预照顾他,其余的时候不要干预,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如很多父母会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父母年老之后,这个关系又会倒挂过来,儿女去控制父母的生活,这都属于不健康的越界。
另一种解释是儿女除了自己生病的时候去让父母担心,平时要谨言慎行,健康,积极,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也是一种孝顺。
孔子所提倡的孝,行为上竭尽其力却不大加干涉;态度上尊敬恳切,对父母和颜悦色;
父母在,什么时候改变都不算晚,别把他们的包容当成理所应当。 父母不在,对其他长辈的态度,也是对于自己儿女的一种表率。 人生一世,我们和父母也是过客。再深的缘分也有缘尽的那一刻。最重要的是这一刻,我们仍可以选择。
#论语 #孝道 #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