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书是关于生育方面的。前者对大部分已为人母的母亲们进行访谈,谈论她们不为人所说的心理。后者则是不生育想法的作家们各自故事及对生育主题看法。其实这两本书的中文译名都有点委婉,从中文书名看你并不清楚是什么主题,将两本书的英文名列在下面也许更直观。
坦诚面对吧,不论什么,人有时就是会后悔的
《成为母亲的选择》Regretting Motherhood
- 除了认为女性是天然的母亲,而那些还未有生育想法的女性随着时间推移,身心更加成熟,遵从天职也会自然而然萌生出生育的想法,还为母亲设定了具体的框架以及一些评判标准,“她们必须对孩子有无条件的爱,一种不会过于概略、清晰明确的爱,母亲要以值得称道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爱,符合这样定义的就是“良善而有道德的母亲”;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位母亲若没办法表达出她对孩子的爱,将被认为是不道德、缺乏女性特质、有缺陷及最重要的——不合格。这样的说法仿若母爱是非常自然的,就像生物本能那样。”
- 后悔生了孩子并不是罪恶。真正的罪恶是不对自己坦承,也不对孩子们坦承;真正的罪恶是留下一个不能说出、不能写下也不能透漏的黑暗秘密死去。”
后悔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情感,而大部分母亲受制于社会观念而不敢表达。有些人后悔成为母亲但不后悔自己的孩子存在,后悔的是自己成为母亲的身份。
母亲角色好处可能是一种社交货币,以及可以变为更好的人(伴随着个人成长,更有同情心、怜悯心、责任心等),获得一些相处体验,但这部分好处仍无法抵消部分人认为的成为母亲是一种无可挽回且无法摆脱的困境,并且认为与作为母亲角色的牺牲相比拥有孩子的快乐并不值得。
部分人在生孩子前已意识到自己不适合母亲的角色,感觉自己与母亲身份全然不和谐,但无法作出不生育的决定,因为他们提出自己也是在当前这个经历与心境下才可能做出不生育的决定,而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么依旧由于外部环境等因素而作出生育决定。部分人在怀孕中期,以及孩子出生后,或者生育多个孩子之后,甚至孩子几十岁后仍然有后悔的感觉。且不一定是与生育资源相关,即家庭条件富足有帮手协助的女性也会产生后悔的想法。
部分人在生育完一个孩子之后,并没有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但是周边人都告诉她女性就是天然的母亲,拥有一个孩子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而一时间的艰难在之后会过去,因此可能会萌生出想要再次生育一个孩子,以期望在这一次能体验到他们所说的感受,并且能够表现得更好。
甚至部分女性已经作为祖母了,但是对于孩子环绕的感受并不感觉到轻松,即便并没有人要求她去忙前忙后,但是仍然会主动去做,因为时时刻刻需要给予孩子反馈,扮演一个祖母的身份,即便有时候并不感觉到开心也需要表现出开心的样子,而实际自己并不自在。
支持真正的自己,而非理所应当的那个你
《最好的决定》
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
Sixteen Writers on the Decision Not to Have Kids
本书则是不生育想法的作家们各自故事及对生育主题想法。里面包含了男性作者与女性作者,但以女性作者居多。
- 人们无法接受一个女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孩子更想要的东西。现在的情形可能有所改进,但即便女人想要的不只是孩子,也没道理不生孩子。人们所能认同的是:普通女人想要——理应如此——两者兼得。
- 我怀疑自己将信誓旦旦、热情洋溢地全身心投入生儿育女,这件事将成为重中之重,乃至我生命中的所有其他事件都将退而成其次……”她这样写道,“简而言之,我害怕的是我自己足以胜任母亲的能力。”
- 表面看来,我们一家人像是热衷于探险,很爱玩。但我们在那些帐篷、自驾车、露营地和木屋里是否比别人更欢乐、更幸福呢?并没有,欢乐的场景少之又少。旅行时我们吃住在一起,母亲和她的情绪依然占统领地位,我们姐妹俩退守到各自的孤独中。
- 仅有当好父母的意愿是不够的。爱,有时会走到山穷水尽的那一步。我花了很久才琢磨出来:怎样才能让爱充盈自己的生命——那些我的父母似乎没能给到我的爱。我拿定了主意,要把能够给予孩子的爱统统留下,但不给孩子,而是给我自己。
- 如果说,我一直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远远胜过我身边其他人的生活呢?如果说,我已经非常肯定:个体自由是我最最最在乎的东西呢?
- 每天,我都尝试做自己的父母——我从未有过的父母。每天,我都能学到新方法,让自己充满激情和耐心。
- 不想要孩子的女人基本上都讨厌小孩,其实并非如此。我觉得孩子很了不起: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那会提醒我也要永远敞开心怀、保持求知欲。
- 你要支持真正的自己——而非理所应当的那个你——才能主张自己的利益,你必须面对自己的真相,不管那是什么感觉,或暗示了什么。
- 没有谁的人生没有遗憾。每个重大选择都有其利弊,不管人们承认与否,也不管人们能不能认清现实:没有哪个母亲能有彻底、延续终生的自由,而自由对我的幸福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我将永远无法体会母子间的亲密感,或是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力。损失——包括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没有人能拥有一切。
一部分是社会传统观念影响:
1. 对所谓的“自然”与“天性”的崇拜。
许多人认为自然就是最好的方式,既然上天给予了这一能力,那么应该顺应自然,但实际上自然并非总是眷顾人类,女性也会由于生养而失去生命。大自然发怒时,并不怜悯人类。
2. 对宣传的“人生圆满”的崇拜。
旧时代孩童作为家庭成员里的辅助劳动力而存在,但今日变为了无价之宝,养孩子花的钱比孩子为家庭经济做出的贡献更多,一个理由就产生了:生儿育女是圆满人生的大事的这个正当理由。
3. 对营造的“美好人生目标是兼顾事业与家庭的母亲”的崇拜。
社会给女性营造的美好人生目标,变为了成功兼容事业和家庭的母亲。而是否这样就是人生幸福的模版呢?现实中的一部分家庭,虽然从客观条件上来说他们具备美好家庭的因素,比如事业稳定且有子女,父母也有时间去陪伴孩子进行家庭活动,但实际因为父母带着内在情绪,人陪伴着孩子,但心却不与孩子在一起,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那么即便表面看上去兼顾了,实际双方内心都不享受,甚至一方疲惫不堪。
另一部分是社会环境影响:
1. 女性集体感受被忽略已成为一种常态。
认为如果角色对调,强迫男性接受这样的痛苦,那么是否减缓生育痛苦的科技进步更加被发明出来。
2. 女性个体被环境孤立。
社会环境迫使女性去生育,有时并非所愿,而是女性不想要被环境孤立,其个人选择被身边的人讨论和指摘,如果选择不生养就是存在问题,他人可以随意询问,而你则需要向别人进行说明与解释自己的想法,甚至从道德上被指责:自私。
还有一部分则来自童年体验:因为童年时候的经历,并认为养育过程中种种因素最终会迫使自己成为一个情绪化、有牺牲感、抱怨、焦虑的父母,并将这些情感转移给孩子。
最后,身体上和时间上的变化哪怕可接受,但可怕的是自我的失去。就像其中一位作者表述:自我才是人生中需要追寻的,疗愈自我与找到自我,不愿放弃自我,将给孩子的爱全部留给自己,喜爱自己当下的状态的生活方式而不想打破它。
重要的是,不论何种选择,请记得考虑清楚并主动选择你当下想要的,做你世界的主角。
记住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只是暂时需要你的帮助的人去探索世界,而不是作为一个你的附属物,事实上你们是完全不同两个人,不要像是打游戏一样操纵着游戏小人一步步到达你想要他去的地方。他是一个脱离了你掌控的独立NPC,大可发展出独属的故事情节,且并不需要以你为故事主线。也请记住你的人生,是一场属于你独自一人的旅程,而你将永远是这场游戏的主角。
反正,我做过的或没做成的其他事情都会让我后悔,所以我不认为这件事可堪例外。没错,就像所有的事那样,等一切都太晚了,我肯定终将明白,自己没做成那件属于我分内的蠢事。
同时,我们也不要因为他人而放弃自我,即使没有孩子,也不代表没有在世界留下痕迹,我们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其实都可以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别人,那些值得分享的东西不会因为我的消失而消失,就像是旅程中留下的一个种子,也许来年还长出一棵草。无所谓哪种选择,亲身经历之后你仍然可能觉得后悔,且生育也不例外,无论哪种,没有谁的人生没有遗憾,每个重大选择都有其利弊,需要我们坦诚面对。没孩子的人和有孩子的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在这个世上,做一个负责任、有贡献而幸福快乐的成年人,并非只有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