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李白有一首五言诗,名曰《侠客行》,现摘录几句如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灸啖朱亥,持斛劝候赢
…………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此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下一个四句描写了侠客高超的武艺和淡泊名利的风骨。在这首诗里还通过信陵君和朱亥、候赢(这是一个当时已经70多岁的隐士)的故事进一步歌颂侠客。诗的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写上一笔。全诗表达了对侠客的敬仰之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豫让是晋国人,他开始的时候是范氏的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但是都不得志,一直默默无闻。豫让不愿意这样平淡无奇的苟活着,于是他投奔到了智伯的门下,他得以重用,智伯"甚尊宠之‘’,称他为国士。他们主臣关系很好,对于智伯的知遇之恩,他心存感激,总想报答他。
公元前457年,韩、赵、魏三家联手打败智伯后,赵襄子最恨智伯,杀了他全家200多人,还‘’漆其头以为饮器"。作为势力最大的智伯,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为主要因为"才胜德也"。那一段内容讲的很有道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相关内容。
豫让逃到山里,他恨智伯如此羞辱他的主人,他发誓一定要替智伯报仇。豫让说:‘’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同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他改了名字,伪装成罪犯到赵襄子家做奴役,被安排打扫厕所。一天赵襄子如厕,他跟了进去,豫让还没有机会拿出怀中藏着的匕首,就被赵襄子察觉到了。随从们抓住了他。在审问的时候,他直言不讳地说,我就是要为智伯报仇。随从们想杀了他,被赵襄子拦住了,他被豫让的义气所感动。他说:"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他称赞豫让为贤人、义士,并且放了豫让。
既然被赵襄子认出来了,再想接近他就困难了。豫让四处寻找机会,可惜一直没有。他苦思冥想,然后做了一个疯狂的举动。他在脸上、身上涂上漆,使皮肤长满癞疮,他还吞下烧的炙热的炭块,声带被烧伤了,声音嘶哑了!他没有生活来源,只能沿街乞讨。
有一天,他乞讨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可是他这副样子,妻子怎么能认出来呢?此刻,他一心报仇,已经把家庭抛到脑后了。此刻的豫让一心以死谢主,别无其他了。
那天他继续在街上游荡着,他的一个朋友认出了他,问:"你是不是豫让啊?‘’豫让说:‘’是我啊"。他朋友流下了眼泪,说:"你怎么成这样了啊?何必这样呢?以你的才华,你就是要报仇,也可以换个方式啊,你委身侍奉赵襄子,他肯定会信任和重用你的,那个时候,你再找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情,不是会更容易吗?"豫让拒绝了,他说:"托身侍奉别人心里又想着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君主啊?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做呢?我知道我选择的这条道路很难,但是我这样做可以警示后人,让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君主的人感到惭愧啊!‘’
又过去了一段时间,豫让打听到赵襄子要外出路过一座桥,便提前埋伏在那里。赵襄子的马过桥的时候,突然受惊叫了起来,赵襄子敏锐的察觉到有人要行刺他,果然又抓住了豫让。
赵襄子大怒,决定亲自审问他,他责问豫让:‘’我以前敬你为义士,所以上次我放了你。你说你忠心耿耿,可是你以前不是也跟着范氏和中行氏后面干过嘛?智伯灭了他们,你也没有替他们报仇!为什么今天如此急切的盯上了我呢?我对你也不薄啊。"豫让回答:"我以前确实在他们那里卖过力,可是他们只是把我当一般人看待,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但是智伯不一样,他把我当国士看,那我就必须以国士的方式报答他!"
豫让知道自己这次难逃一死,就请求赵襄子脱下一件衣服,让他象征性的刺杀。赵襄子被他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刺杀衣服,大声说:"吾可以下报智伯矣‘’然后自刎而亡。
赵国人被豫让的侠义精神所感动,把这座桥命名为‘’豫让桥"。位于现在的河南省邢台市。
后人有诗赞豫让:
门客家臣义莫俦,漆身吞炭不能休。
中行智伯思何异,国士终期国士酬。
豫让,没有商鞅、吴起的富国强兵之策;也没有苏秦、张仪那样足智多谋。但他侠肝义胆,永垂青史。
孟子曾曰:"君子视臣如土芥,则臣事君如寇仇。"君臣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可以说豫让固执但不可说他愚蠢!梁启超说:坚忍于豫让者,何事不可成哉?
豫让身上的侠义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