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11月1日
地点:大溪地
主讲:ZJ、T
第一部分 回望
水星曼陀罗不知不觉走完了第二单元荣格季。回想准备进入水星曼陀罗季时自己的满心期待,这一路不知道T会怎样带我们在曼陀罗、意象的世界中去感受我们很难触碰到的潜意识世界。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全在我的经验格式之外。第一单元《色彩构成》,我们从色彩中去体验和表达自己的直觉;从图画曼陀罗和文字曼陀罗中去慢慢的接近意象、感受很难用语言表达和捕捉的生命轨迹。在这些曼陀罗中我们看到了别人同时也遇见了当下的自己,有不堪、更有点点星光。这些点点星光给了我们空间感,同时也看到了转化的可能性和方向。
第二个单元荣格的《潜意识与心灵的成长》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到了潜意识的世界深水区。那些至今仍旧不能很好领会的“巨婴”、意象、冥想、灵魂动物、闯入者、生命中的扭结、个体化过程、原型、阿妮玛、阿尼姆斯、情节、命运......我们将用一生去领会、体悟和接近。水星对接书中那个“巨婴”意象的浮现和对话,让我们照见了自己内心那个要的状态、看到现代社会“钢筋混泥土”森林中的情感匮乏与补偿,然后是冥想中的灵魂动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我们与它们不期而遇了。鸽子、狼、熊、狐狸、张开血盆大口的蟒蛇、毛发顺滑的狗的侧影......原来它们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们能让我们照见了当下的自己。AP冥想中的那个小孩,一双装着恐惧、渴望的眼睛、畏畏缩缩得躲在柜子下面;到逐渐探出头来来到AP身边,在AP背上爬来爬去;在到最后安然的坐在AP房间中间自己玩耍。AP与内心小孩的互相陪伴和互相给温暖,是多么的神奇又多么自然。LYY的冥想则是很深的牵动起了我们的情感,那个不被响应的小女孩,回望童年的幸福与心酸、退行、逃离、可无论逃到哪里,冷漠与不响应却成为了自己防御式的投射,仿佛世界都是冷漠的,于是自我防御与攻击就来了...... 课程中有T之于生命的体悟和觉思、有小伙伴的生命故事、也有关于《潜意识与心灵的成长》中的踩点,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触碰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模糊却又似乎很重要,所以只好时而清晰、时而混沌、时而内心狂喜、时而不知所以......
第二部分 水星荣格《潜意识与心灵的成长》第四次课备忘
一、开场:
不知怎么的,这堂课我会那么容易神游,没有注意到是从哪个点开始,又是在哪个点上止住。伴着音乐,很自然的就飘到了自己内心世界。那些渴望得到满足的欲求,不知不觉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内心的小愉悦……正好T在课程的开始讲到了无意识状态对很多人的影响,分享了他的一段车被擦碰的经历,期间自己的愤怒与自己内心当中奔腾的力量和能量,并由此体会到的命运之轮的不可控和难以修改。那些不被意识注意到的无意识行为带给我们的觉思和警示,以及从无意识状态的觉知中去看到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互动。此刻我想了的是口误、笔误、遗失......如果说我们能改变命运的可能微乎其微,那么我们究竟能为自己的命运做些什么呢?去接近、去顺应......
本次备忘我将在回述课程中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体验和感受的对接。
二、荣格小组的分享:荣格的世界——ZJ
“进入荣格世界前,首先得意识到我们都是被卷入到时空洪流中不由自主、上下浮沉的尘埃。”这句话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命运的不可控,以及在命运面前我们的无力与渺小。
1、 原型(模式)与原始意象(内容)——荣格用两种术语来表达同一种概念。
* 原型——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通过遗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原型。人类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方式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 原始意象:是同一种类型的无数体验的心理残迹。每个原始意象中都有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在我们的祖先的历史中重复率无数词的欢乐与悲哀的残疾,并且整个地始终遵循同一条路线宛如心理中一道深深开凿出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道河床上突然奔涌成大江。
* 原型——后天经验决定它的显现程度。 后天经历和体验越多,潜在的原型得以显现的机会也就越多。由于后期经验的差异,同一原型显现出的形式并不完全一致。
* 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 面对这些具有共性的无意识感触,偷偷让我们看见每个人的原型浮现出来。关于小王子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哽咽是,女孩子第一次爬到隔壁爷爷的屋顶和爷爷一起瞭望天空时,面对浩瀚星空的感动,其次是女孩子终于发动飞机准备去寻找小王子的那一段。尤其在飞机终于飞起来的那一段觉得内心非常的畅快。
* 意义原型与生活本身的原型。
“意义原型”是先验存在的。“只有当一切支撑全部断折了之后,我们才会去体验一个原型,它至今还藏在已被阿尼玛穷尽了的有意义的空白的背后。”
“生活本身的原型”如阿尼玛等。它是“一个自然的原型,它令人满意的概括起无意识所有的供述,概括起原始头脑以及宗教和语言史所有的供述。”“人是无法创造它的,相反,它总是预先存在于人的情绪、反应、冲动之中,存在于精神生活中自发发生的其他事件里。”“它独自存在,迫使我们生活:它是意识后面的生活,不可能与意识完全联系在一起,但意识却必须从它之上产生,因为精神生活的大部分归根到底都是无意识生活,它从四面八方将意识包围起来。”
2、 情节——散落在个人无意识这片心理宇宙中的浩瀚星辰。
* 情节:整体性、内在性、自动性、情绪黏结性、动力性。 情节从完整、和谐的人格内部分离了出来,失去了与人格整体获得的一致性。当然它也可被视为“人格断面或次级人格。”
(1) 一部分是:产生创痛的意象或心灵痕迹,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原型意象或心灵痕迹。情节越强,它们限制自我选择自由的范围就越大。
(2) 另一部分是:个人人格中与生俱来且受制于其气质的因素。这个部分是原型的,人格的原型要素是与生俱来的气质倾向,会以特定的可预测的方式反应、行为和互动。它们是使我们具有人类特质的要素。身体或心灵具备人类的特质,并且为所有日后的经验、发展和教育创造了先决的倾向性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节的经验被体验。
l 一旦情节被触发而起作用,无论人是否意识到,情节总能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具强度情感的影响,甚至是主导作用。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经历中的那些欲罢不能,意识上想要脱离,但是却无法做到。感觉自己正在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最不愿意走向的方向。让自己痛苦到快要绝望了,那时常常会有种生活无望的感觉,却又无力扭转。感觉生命不受自己控制,最要命的是还不断滑向自己最不想要的那一边。如果这个情节我给它取名为:原始依恋情节的话,我想就是关系中的安全与温暖的满足,让我无力从意识层面挣脱这段一直想要逃离的关系。又或者这种挣脱里有另外一个情结在影响着。比如:为什么要逃离?有了自己一直渴望的安全感和温暖了,为什么意识层面我还要奋力的逃离呢?在意识层面我的想法是:这段关系里无法让我成长,对方太安于现状了。我想要拼搏的、努力进去的生活。也许是我强大的不安全感,促使我要不断进取和自我完善,而我的这段关系中的他却是对生活是满意的。我害怕他拖住了我的脚步,我不愿意成为那时我身边很多人,他们的业余生活就是:打麻将、打牌、看电视连续剧、织毛衣、喝酒吹嘘……
l 强烈的爱或恨、快乐或悲伤,感激或愤怒等情绪,总是会伴随着情结的触及而发作,这时我们已不能再理智地表现本来的自己,而是被情结所占据和控制。
想起了最近一次体验中,我与T分享的那段情绪、情感的大扭转。那种强烈的、炙热的、完全被控制了的情感,我再熟悉不过。因为我经历过太多太多次。只是在频率上渐渐低了。情绪起来之前自己就预想到了失控即将到来。果然我被强烈的要的情感完全控制了,我非要得到不可,为了这个目的我竭尽所能。但是当结果是我要的东西不可能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失控爆发,但是没有,一分钟以后我竟然渐渐冷静了下来,很意外原来我可以在这样失控的巅峰时刻冷静下来,我的心回到了自己身上,我还好好的。我对自己又有了信心!
l 于是,受某种情结所困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被情结所支配的心理与行为。
l 重构 心理分析就是要对情节的冰冻记忆、意象进行消融,以达到对该情结的(某次级人格)某种程度的重构。移情作用可以使治疗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扮演来访者父母双亲(以及其他的心灵人物)的角色,当父亲或母亲情结凝聚在治疗师身上来访者对其双亲的各种经验就会在原有的情结上附加素材,进而植入或长成崭新的层面。
l 修正 重构后可以对原有的情结做出重大修正。使情结不再以耗损主体能量的方式来限制个人生活。
在这里T提到了,到情节的中心——能量的中心去重构。就比如水性对接书,通过意象进入到了你的结构中去。这需要增加我们的觉悟,促进自我意识。我的想法是:对于关注自己的情绪和体验,并在它们的变化进程中找出原委,接近自己。
3、 让关键词像炮弹一样穿透厚厚的人格伪装打进个人无意识的暗层之中。
在这里ZJ分享了她的两个梦,一个是自己与小伙伴的小屋被丧尸包围,她奋起反抗,受伤。第二个梦则是丧尸闯入自己的家,闯入到卧室中来,父母即将被丧尸咬伤的刹那,她从卧室夺门而出,直接纵深跳出27层的窗外,隐约感觉一个丧尸也因为抓她不及,随她坠落,不想在还没有落地之前,丧尸竟长出翅膀,把她安全带到了丧尸生活的地方。
在这个梦里,ZJ由丧尸而体会到的是:阴影、虚假自体(活死人),由此对接到了由创伤而留在个人无意识中的情节。T的解读则是:丧尸是她的一个变形,她想逃离父母,在坠落中是丧尸带着她逃离。这样的变形减轻了她的道德和内疚感。
T:“情结是道德无法接受而生发出来的。”
课程到了此刻T提问大家关于命运的感受?
SH:能感受到。很多时候做很多的努力,最后却又打会原型。做恩多都没用,你最不想要的,又要了。这是潜意识的依恋吗?
T:你很典型。
ZL:命运的进程感,去觉知、靠近、呈现、深邃的觉知。
HSQ:难受,不要反抗命运,命运是你可以感谢的。
LX:能感受到命运。感觉自己很少去反抗,现在感觉自己与父亲很像。父亲的默默支撑与母亲温和的、偶尔的唠叨抱怨,自己曾今觉得是母亲在支撑着自己,觉得自己更像母亲。但现在突然看到父亲虽然话不多,但是他默默的支撑着自己和家庭到时候。感受到了自己与父亲的亲近,也觉得自己内心与父亲很像。
三、T的部分
1、荣格的“原型”理论的核心框架
* 原型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与柏拉图的“理式”、西方古典神学、哲学中的原型,上帝形象及集体表象都存在一种“家族类似”关系,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 1919年《本能与无意识》中提出
* 与神学本体论之间息息相关。
* 它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 存在于人类心理深层结构中的这一原型决定了婴儿的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使婴儿能对实际的母亲产生知觉和反应。
* 它是一种能形成具体意象的活形式,一种具有生成力的形式,而非定了型的死框子,并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从这些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足够的力量之后,就可以进入意识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能力的形式,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
T:“遇见只是迎接”(因为它早已存在。)
一个胚胎带着生命的信息与生命之力到这个世界上。婴儿的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一个人更趋于集体的选择,TA的个体化的选择没有出来,TA具有更多的趋同性,能量偏低。例如“母亲之毒”:她削弱你的个体化,把你的个体化打掉,把她的原型植入你的内心。母亲之于子女婚姻的相关性。
情节:把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个点上,集中你所有的经验。比如有的婚姻,你动用你所有的经验,你都走不出去。
2、“原型”的能俩个结构和转化的可能性
原型作为生命的内核、能量结构也有成住坏灭的生命轮回
l 黄金时代与衰退格式。进入中年,阿尼玛的持久丧失则意味着生命力适应性的减弱,结果是早发性僵化:顽固、刻板、疯狂的片面、固执、迂腐乏味、痴情、不负责任。
l 原型与觉悟的能力
l 人格的缩小与灵魂之力的丧失。他们总会把伟大人格的启示降低到渺小的层面。
l 人格的放大。 心理的丰富在于接受力而不在于拥有之物,如果有某种伟大的思想从外部抓住我们那是因为它抓住我的完全是我内心的某种东西与它相符,去迎接它。
l 对团体的认同——支撑与荣誉。
曾经高防御的自己,一直处在比较自我的状态中。尤其在层级分明高效运转的集体中,我的被边缘化让自己处境很尴尬,自己也很难受。通过这么几年的心理学习和修复。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安全半径和信任感逐渐起来。我开始体会到了身处集体和团队的自在感,并由此而获得滋养。从我们的心理学习团队到我工作的小团队、拉丁舞的教师团队等等。我感受到了团队中核心人物与成员间的互相学习、给力。由此感受到的团队的支撑力与认同。
* 对英雄崇拜的认同
3、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能量中心中的情感结构。
* 阿尼玛并非教义上的灵魂,并非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的理性的阿尼玛,而是一个自然的原型。
* 有等级是因为它是一种图示的能量格式,在这个格式中最高的等级是:炙热而冷静的。
* 遭遇阴影是个人发展中的习作,遭遇阿尼玛是杰作。全面激活所有的欲望与雄心。自我定位与辨识度促进转化之力。结构的完整性的诉求与炽烈的幻想之间的平衡。绝对、危险、禁忌、魔幻、戏剧化——浮士德与T的月光古堡。
T:人终极一生的匮乏,渴望寻求生命的完整性——情感的完整性,需要在情感上与另外一半的合二为一的自然愿景。那个带着你的阿尼玛气息的人将全面激活你的内在潜质。这种巨大的冲击将在两个面上彻底的激活:1)、雄心;2)、阴柔、情绪化、退行。
LYY(提问):被阿尼玛激活的两个面(正向和负向)由什么决定?
T:那个人的源代码。
HSQ(问):可以修改吗?
T:要看在什么层面上,更多的增加了一个可能性。有个人帮助他增进对自己的理解。一个人的个体化水平高——能量水平也就越高,他越能走出集体的哄惑。
在这里我想到的是从众、求认同与淹没感。
不止一次听T提到他的月光古堡,那个T内心深处的能量之源。双子塔下紫色的月光、夜晚游泳池中仰望星空、女更衣室外的口哨声的陪伴。那一段炙热情感对于自我觉醒的推动与发端。我似乎开始慢慢体会到T当初选择告别初恋时对于整个生命之力势不可挡的雄心。
在我的内心里常常出现的是童年到大山里采蘑菇的那片山林……翠绿的早地沾满露珠,踩上去发出轻轻的吱吱声,齐腰的蕨类植物是第二层,拨开它们偶尔可以发现蘑菇就藏在下面,抬头是茂密的树枝,透出点点的蓝天。鸟儿自由的唱着歌,热闹又宁静……那一片山林成为我内心最美好、宁静的记忆……
4、 母亲原型中的恶,此恶如何让孩子在生命成长的早期被侵凌。
* 母亲原型的双重性,是生命也是苦难。善与生命力;恶与苦难。
* 恶的根源是混乱与贪婪。母亲把你当成所有物。
* 恶对温情的削弱。
5、女孩与母亲的关系中的恶将如何影响了这个女孩的心中的母亲原型的结构化表达。
* 原始的母女关系与母亲心中的原型力量。
* 疯狂的母亲
* 内在空虚又贪婪的母亲。
* 恶的原型力量植入与激活女儿的自救与自毁死循环中的自我意识水平的蒙蔽。
* 一个女儿在反抗母亲的同时已经启动那个致命的自毁开关——她们本性中的恶对恶的统一格式的碰撞与解离。
在这个点上T说到:当女孩与母亲的关系建立不好,最直接的结果是这个女孩身上的恶太多了。空虚、贪婪的母亲,其实她常常是无意识状态,是被潜意识俘获的结果。而女孩的自救常常是以自毁来实施的。相对于母女关系和母子关系而言,母亲对女孩的折损会更大。母亲对于女儿更容易产生无缝对接的致命效果。
对于母亲的愤怒,于我来说由来已久。源头应该是母亲的偏爱。这种偏爱从我4岁时妹妹出生开始,也许更早,从母亲怀孕开始。这种偏爱伴随着响应的不到位、忽视、抱怨。再加上我3岁左右就知道自己是抱养,从此这颗精微的小心灵就开始发生变化了,更加的敏感、更加小心翼翼、更加顺从、更加懂事…….加上后来家庭的彻底崩解,父亲的决绝与再婚、母亲的怨气,伴随而来的是我处境的尴尬。父亲有新家、妈妈有爱女。悄悄的压抑住内心的无家可归感、对母亲的愤怒。我只能把自己“寄养”在母亲这边。等待着有一天我能远离这个家,去建构属于我自己的家……
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自毁”这个点,我的体会是:在得不到爱与响应的过程中,自我价值感的低微,不敢相信个体有被爱的权利和魅力。倾向于向更“低微”的人群去获得爱,或者容易在关系中执着于被认同而获得一种接纳感和自我确认感。补偿性的乞爱、和求认同。容易让个体陷入到补偿性的死循环中出不来。
6、男孩与母亲的关系中的恶将如何影响这个男孩的心中的母亲原型的结构化表达。
在这个点上,T分享了一个初三毕业男孩的案例。T:“母亲的阿尼姆斯的狂野将她的儿子葬送在她的贪婪和迷乱当中。”“那个阿尼姆斯的强硬、惩罚、隔离等造成的无意识状态。”男孩人际关系中的对抗与暴烈。对母亲很深的怨恨。善意与情感常常被暴怒和反抗淹没……
7、人格面具与原型的转化中的形式。
* 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世界的价值理念或者他用以应对世界的方式,每一种职业或专业都有其特有的人格面具。
T举例有的人,在什么场面都是领导。这就是人格面具的僵化。在这个点上我的体会是,自己很多时候的放不开,绷着难受。觉得也是一种人格面具的僵化,它的起因可能更多的是由虚假自体中的顺从与求认同模式,让自己常常要绷着为人师表、温和、善意、包容…….在这些看似最受欢迎的特质面前,反而渐渐的压抑了自己的声音,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敢表现不一样的自己,限制了自己。
l 专业的选择和敏感性与个体化的转化能力。
关于我的专业选择——幼教,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命中注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很喜欢小孩子。印象中那时我还小,3岁左右,姨妈在卫生院工作,我每次去姨妈家(医院宿舍)都要去产科看小婴儿,直到后来姨妈都会主动告诉我最近有孩子出生。然后我一定会去病房看。喜爱、补偿、看见、滋养……这就是我专业选择背后的脉理。
8、托尔金的“魔戒”中的黑森林隐喻着怎样的世界?阴影和阿尼玛开启的夜间图景与黑森林之间的隐喻的关系。
* 黑森林的隐喻。
第一次看到黑森林是在我的梦里,夜晚走进树林,发现其间有一潭清澈湖水。喜不自禁的下水游泳,在水中游着泳不经意的低头一看,看到水里的植物像极了松柏的树顶,俨然是一片长在水中的树林,我顿时感觉到水是那么的深,于是恐惧起来赶紧上岸……当我说完T说:“那就是黑夜森林。”黑夜森林里装太多的恐惧和无法直面的自己,以及那些难以触碰和觉知到的原型、情结、阴影、欲望……
* 夜间图景的隐喻——无意识的生命形态
* 大BOSS与贪念
* 欲望与自我拯救的对峙张力。
欲望生而有之,物质上、精神上、关系中,要看我们是被欲望俘获?还是在欲望面前看见自己,找到欲望和自己的边界?
9、夜间图景是如何以阿尼玛的能量格式俘获人的内心世界,并造成一种自我意识低下的无意识生命状态?
* 夜间图景与无意识生命形态
* 意识的低下与无意识形态的生命形态。
* 阿尼玛的能量格式俘获或转化。
夜间图景作为一种无意识状态,它是怎样以原型阿尼玛的能量格式俘获人的内心世界的?这个点我还不能领会。在这里想到了T说的顶层设计与基因选择,然后想到命运……
10、原型如何形成一种俘获导致的丧失感长期限制人格的发展与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
* 俘获与自我意识水平——觉悟与转化的能力。
* 丧失感的核心是个体化水平的低下。
* 限制人格的发展与个体化水平。
此刻的感受是荣格的理论是一个更为宏大的解释系统。那些同你不能满足的欲求、补偿,带着某种命定的基因式的选择深刻的影响着个体生命的进程。被原型俘获而导致的丧失感这个点,我还是没对接上。个体化水平低下的核心是丧失感,我想到的是自我意识水平低下导致自己与自己的隔离,导致一种很深的孤独与不安全感,从而向外寻求补偿而导致的丧失感。
11、原型与愤怒的中心
* 原型中隐藏着的恐怖的着魔
* 着魔与拉低心智的矩阵。
在这里T提到“着魔”就是执念太深。我想到的则是:一种缺乏自我觉知与反省的僵化模式。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种完全被执念控制着的情绪情感大爆发的经历。仿佛失控已经近在咫尺,但自我意识却完全没有力挽狂澜之力。心智仿佛回到了婴儿期要求满足其全能幻想的时期。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拉低心智的矩阵”必将在自我认同上带来折损。
12、荣格式治疗中如何静默觉知命运的力量于其中的原型结构。
* 1月离婚女案例中的情感癫狂与着魔
* T一月的反应
* T之后的觉思和翻转,用佛来渡那黑暗的阿尼玛原型。
离婚女案例中,她着魔似的对于某已婚男友的依恋和乞爱。将好不容易走出离婚泥潭的自己,又一次陷入新的泥潭,尊严尽失、无法自拔。她的举动很深的震动到了作为咨询师的T。T愤怒了!在经历了愤怒之后T开始觉思自己是被对方的阿尼姆斯俘获了。于是T开始进行了一次反转,这就是离婚女的命,于是T在咨询中开启了修行模式,把自己当成一位480岁的老者,去不带评判的倾听来自她的生命故事……
T :“顺应是让我们的生命去归位,尽力呈现生命的可能性,提升自我意识水平。”
此刻,我仍不觉得自己听懂了这堂课。我只是感觉到自己仿佛感受到了很多的东西。体会到了那种欲罢不能的情感模式、生命状态背后那些难以觉知和更改的命运之手。再次体会到生命中真的没有那么多的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答案往往只是那个当下的一个侧影或者说是横切片。顺应命运然后去觉知它,让我们的生命归位后,尽力去呈现生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