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二、別簡(分二科) 卯一、標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定無堪能當得趣入當得成熟。謂離種性無涅槃法補特伽羅。】
這是第二科別簡,這個別簡就是安立這一科。這個趣入地這一科裡面分四科,第一科是自性、第二科就是安立。這安立這一科裡面第一科就是別辨相,第二科是總料簡,還沒講。別辨相這一科第一科是種類,這一科講完了。這個種類裡面分二科,第一科略釋,第二科是別簡。前面略釋這一科講完了,現在講別簡,就特別的簡別一下,其中還有不是的。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復有一類」,前面說出來這是四類:住種性、趣入、將成熟、已成熟分這四類,現在再簡別一下。「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定無堪能」,就是還有一類人他決定沒有這種能力,沒有什麼能力?沒有能力「當得趣入當得成熟」,沒有這種能力,他不能夠相信佛法,當然也不可能有善根成熟這件事。這個人是誰呢?「謂離種性無涅槃法補特伽羅」,就是那一個眾生他的色受想行識裡面沒有無漏種子,沒有這個得涅槃的法沒有得涅槃的善根這種人,這個人他「定無堪能當得趣入當得成熟」,這個人決定不可能對佛法裡面有信,他也信戒聞捨慧都不具足的。
這是標,下面解釋。
卯二、釋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無種性故;定無堪能當得趣入、及當成熟,何況當能得般涅槃?】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無種性故」,因為他的色受想行識裡面沒有無漏種子,沒有這種功德,所以決定「無堪能當得趣入及當成熟」,「何況當能得般涅槃」呢?更不能了。
丑二、位攝(分二科) 寅一、辨差別(分四科) 卯一、標
【當知此中如是一切補特伽羅,六位所攝。】
這是前邊這個「種類」這一科講完了,現在第二科是位攝。這個「位」就是階級,就是前後深淺的次第用這個來分別他、來解釋,這個「攝」就是屬於位次屬於這個範圍內。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差別,分四科。第一科是標。
「當知此中如是一切補特伽羅,六位所攝」,前面這麼多類裡有四類人,一共可以分成六個階級,屬於、統攝於六個階級之內。這一句話是標。下面第二科。
卯二、徵
【何等為六?】
這是問。下面第三科是列。
卯三、列
【一、有堪能補特伽羅,二、成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三、成就中品善根補特伽羅,四、成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五、究竟方便補特伽羅,六、已到究竟補特伽羅。】
「一、有堪能補特伽羅」,這是第一個;有六位,這是第一個階級。「二、成就下品善根的補特伽羅。三、成就中品善根的補特伽羅。四、成就上品善根的補特伽羅。五、究竟方便補特伽羅。六、已到究竟補特伽羅」,就是分這麼六個位次,這是列出來。下面一一的解釋,分六科,第一科就是什麼叫做「有堪能補特伽羅」?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卯四、釋(分六科) 辰一、有堪能(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堪能補特伽羅?】
這是徵。下面第二科回答了。
巳二、釋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而未獲得最初於佛正覺正說法毗柰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說這個眾生從無始劫以來法爾所得無漏的善根,這個善根在他的色受想行識裡面、在他眼耳鼻舌身意裡面安住不動,無論是做善做惡、到天上去或者到三惡道去他這無漏種子安住不動,就是這個人。「而未獲得最初於佛正覺正說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雖然他有種性,但是還沒有在佛法裡面成就信戒聞捨慧。
巳三、結
【是名堪能補特伽羅。】
就是這個人有「堪能」,有這種可能性、有這種功能性但是還沒有表現出來。這就叫做有「堪能補特伽羅」。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成就下品善根。
辰二、成就下品善根(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成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
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
巳二、釋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初於佛正覺正說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
這個人對於佛法有了正信、而且還能夠受戒,信、戒、還能多聞,信戒聞捨慧,用佛法的苦集滅道的智慧來調柔他的我、我所見、調柔他的邪知邪見,使令這個見逐漸的消融、逐漸的溶解了,能得正知正見。
巳三、結
【是名成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
這是結束這段文。這是在佛法裡邊、來到佛教裡邊來,不斷的學習佛法,他對佛法的信戒聞捨慧這五種功德都成就了。
但是這個慧這個地方……。「信」、對佛法有信心,我們通常說他有信心、實在這個信心是逐漸成就的,和這個慧有關係;信和智慧有關係,你對佛法得到正知正見以後的智慧你這信心就建立起來了,說完全不明白什麼是佛法、說「他有信心」這是靠不住的事情。他有了信;有了慧才有信。有信、「信」這句話這個字有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希望得聖人希望成就聖道,這「信」裡邊有這樣的願望。信、願、行,我們通常說淨土法門信願行,其實普遍的一切佛法的法門裡面都是有信願行的。所以這個第一個是信實在是最後的智慧建立的。
有信他就有願,怎麼知道有願了呢?他受「戒」。受戒他就是惡事不可以做;我們心裡想「我要自由才可以嘛!怎麼可以約束我呢?我願意怎麼的就怎麼的」,不是,他現在感覺到做惡有惡報不可以做,不可以那麼自由的,要約束自己所以他就有戒。信、戒。
但是這個信和戒是從智慧來的,智慧從那來的?從多聞來的。你要「聞」、要聽聞佛法,佛教說這些世間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非常的有道理,這他才有智慧然後才有信有戒,所以信、戒、聞、「捨」,這個捨就是慈悲心,有智慧、從智慧裡邊生出慈悲心,對於別人有什麼困難我要幫助他,對於別人有同情心這個瞋心就少了,有慈悲心就減少了瞋心所以會幫助別人。
聞、捨、慧這都是由智慧來的。有智慧是什麼呢?就把自己的我見、我所見、常見、斷見、有見、無見慢慢的都消融了、都融化了那就是智慧的表示。
這是「下品善根」,在佛法裡面成就了初開始的善法,初開始所成就的功德信戒聞捨慧這五樣。所以這「安住種性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初於佛正覺正說的法毘奈耶所有的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這個執著心沒有那麼重了,「是名成就下品善根的補特伽羅」這個人,這叫做下品善根,也就初開始成就的善根。(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