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心理学与生活》第一章和第二章,关于心理的科学研究,我看到这一部分时,内心是抗拒的,脑子里面第一个感觉是:这么多专业术语,我看不懂,果然看到里面什么数据,假设,分析,我感觉脑子里混沌一片。内心深处大喊:我学不会啊!太难了!
这里暂停一下,这句话好熟悉啊!我家小朋友经常喊这句话,我每次都很烦躁,你看都没有看,怎么就难了呢?怎么这样不知道主动学习呢?一遇到困难就叫唤,真的很烦啊!现在,才发觉我们俩一样,我不也是还没有开始就叫难吗?原来,这句话也是我的口头禅啊!明白了这一点,就对小朋友没有那么生气了。紧接着,就对自己说:停止说难,你尝试一下,把数据部分跳过去,先看看文字描述看懂有没有困难,我相信你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错的,就这样,让自己看完这一部分。
看完以后,发觉除了有些公式不太理解外,大部分内容我是可以看懂的,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喜悦感,是克服了困难后的成就感,是疲倦后的满足感。很难形容这个感觉,很复杂,累并快乐着!
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是:观察、假设、设计科学方法去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反思。所以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客观,不受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影响。但是,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是对人的行为,动机及模式的观察,假设和验证,因此,个人情绪和偏见会影响到研究结论。所以,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感觉,科学心理实验,好像每天都在生活里发生,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用科学的精神来实验过,个人的偏见和动机及情绪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及采取相应的行动。
想起昨天小朋友和我的对话:我说现在八点了,快点。小朋友委屈的说:怎么好像我做错了一样,你们总批评我!我也很委屈的说:我就是想提醒你时间,加了一个语气词,你就说我批评你,我没有批评你的意思吗!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实验。
观察:以往,小朋友没有做作业,被批评,妈妈发脾 气。
假设:这次没有做作业,也会被批评。
设计:到了时间,不去做作业,看妈妈什么反应。
数据:以为每次到了时间没有做作业,妈妈说话了,被批评了。
结论:到时间不做作业会被批评。
验证:今天没有去做作业,妈妈又说话了。
反思:这种情况下,好像都是我的错,委屈不满。
感觉很完整的实验流程,但是里面有偏差,小朋友在我说话前有预设,我会批评他,所以开始就带着委屈情绪,听我说完话后就更加委屈了,于是,情绪影响了对事情的判断。这就是观察者偏差。
反思一下,我以前管的太多,而且,昨天说话的语气也像是批评,所以 激活了小朋友的情绪,导致这样的负面暗示,有时候,也可以利用这种偏差,给予积极正面的暗示来获得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