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工作的公司在绍兴柯桥,向东约70公里处是余姚,那里五百多年前住着一位哲学家,叫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先生的语录和书信被弟子们整理编撰,因此有了《传习录》。
我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聪慧,对刚接触的东西,总是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然后通过猜想和学习,去尝试掌控和掌握它。后来经历了创业上的成功到失败的过程,反复的在实践和证明中受挫,才慢慢明白在学习的逻辑中,实践和证明站在了天平的另一侧,它们并不轻于观察和猜想。
在学校里形成的学习思维,让我勇于接触陌生的事物,觉得总有一套公式或者方法论可以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上的几年我总是保持乐观和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渴望成功和胜利。然而在2017年到20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尽管我付出的汗水是第一次创业的几倍,但结果却截然不同。那一次挫败使我真正的意识到,眼界和格局决定了一件事的上限,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
先生在传习录中的一句话“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用了四年悟出了后半句,又用了三年悟出了前半句。这七年的命运多舛,才让我对“知行合一,致良知。”有了一些感悟。
写这些,是因为最近《长安三万里》上映。我从来就喜欢李白的洒脱,喜欢唐诗的浪漫。虽然读过的诗不多,但对李白的《将进酒》情有独钟。为什么呢?因为李白乐观呀,他在仕途之路受挫,深觉怀才不遇,从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嘛!
我也劝天公重抖擞,我也是人才必有用,千金散尽更是无需担心。即使是在最难熬的那一年多,我的生命近乎止步不前、深陷泥潭的阶段,我仍相信阻碍与困境不过是我翻越泰山时沿途的荆棘和石阶。
只要保持学习和思考,将“知行合一”付诸于知行,眼界所到之处必然会成为思想、精神以及身体所到之处。
我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都是我在生命的旅程里留下的脚印,这些脚印送我到眼下这个位置,也将送我去更远的地方。借“人民日报”的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最后送自己一句李白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