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在著作《新教育实验》一书中,提出了“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一理念,我感受很深。我之所以拿新教育中的这句作为标题,也许是契合了我内心的某些想法。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最实在的一句话。什么是学生一生最有用的东西,无疑就是伴随他们的良好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感恩的习惯、健康的习惯等。良好的习惯如何养成?作为一名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呢?
一、每月做一事,针对性培养学生好习惯
去年开始,我班结合校德育处的布署,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进行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1月节约的主题,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2月规则的主题,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3月公益主题,从学雷锋开始学会公益。4月自然的主题。通过踏青,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品质。通过踏青,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情怀。通过踏青,培养孩子发现美得眼睛……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对孩子们的品德及习惯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每月一事的特色体现在,其主题的选择完全是根植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以身作则,榜样性培养学生好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专心作业的习惯,我改变了以往单一说教方法。作文课上,大家开始写作,我开始批改作业。一位调皮的学生开始走神……又有一位开始和同桌说闲话……教室里开始出现骚乱……这时有人举手,我熟视无睹,教室里更乱了……有人直喊报告,我确认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后,仍然充耳不闻……班长急了,开始上台大声报告老师,我还是无动于衷,依然批改我的作业。奇迹出现了,孩子们像是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一下子静了下来,开始伏案静书,只听见刷刷写字声,直到我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
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言行举止、性格习惯等都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与其夸夸其谈,一次又一次的说教,倒不如自己身先士卒做个榜样。
三、学科渗透,多角度培养学生好习惯
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进行行为的规范化训练。如在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时,不仅是语文、书法老师,各科教师都应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身直,头正,胸舒,肩平,足安。做到三个“一”,即眼睛距离书写纸面一尺;笔尖距离捏笔的手指一寸;胸部距离书桌的边缘一横拳。
学习课文《美丽的规则》,不仅要让孩子明白规则之美、人性之美,还应引导孩子们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四、注重日常生活,全面培养学生好习惯
新教育认为,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和老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学生和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
在学校里,我经常引导孩子们积极参加值日劳动,扫地、擦地、擦黑板等;在家里,建议家长要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擦桌椅、择菜、洗菜等等。这样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共同培养学生勤劳的习惯。
放手让他们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具有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劳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好习惯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
人的一生有许多比考试分数更加重要的东西,其中最关键的是关乎一个人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习惯、技能和生活方式。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学得再好,他们地只能用于一时。教师虽然只是教孩子一时,但要考虑孩子一生。我们的职责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他们的终身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