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刚开始写钢笔字那段时间,作业一下子多起来了。
刚刚把铅笔字写利索,老师就一刀切地全部让用钢笔做所有作业。作业量一大,写字量就大大增加,小朋友有些吃不消,用他的话说就是“写得快,就写不好;写得好,就写不快”。
“快”与“好”,对小朋友来说,确实是一对儿悖论。
况且,那时的作业量,要是写不快,不光没时间玩儿,连睡觉都要到很晚。
于是,小朋友为了早点完成作业,写着写着就开始乱写,也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
很快,小朋友和其它一大半同学被老师“降级”了:重新用铅笔写作业,不能再用钢笔。
人性是这样的:让一个人吃细粮时,他不见得喜欢。可一旦只让他吃粗粮,规定他一定不能再吃细粮,这细粮就会变得格外好吃,令人垂涎。
小朋友也不例外,尤其是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小学生。
记得那天小朋友放学回来告诉我这个消息时,说着说着,就呜呜哭了。
看样子,他觉得天都塌了,认为那是惩罚,是耻辱。
咳,这能叫事儿么?
可我得把帮孩子把破碎的“天”补上,还得想办法弄平整了才行啊。不然,这以后的作业还怎么写?
儿啊,这不叫“降级”,妈妈早就想请老师安排你多用一段时间铅笔:用铅笔写得又好又快,为什么非要立马用钢笔?
本来你现在就适合用铅笔写字,再长大一点再用钢笔写字才好。
就像穿鞋子,为啥你现在不穿爸爸那么大的鞋子?为啥不穿幼儿园时穿的鞋子?因为太大或者太小,穿着都不舒服,不安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呢!
道理小孩子可能听不懂,但鞋子的例子,他应该是明白的——孩子心里的“天”就这样补上了。
当初选小学,也是基于这个原则考虑的。
没有费老劲去追名校,没有像疯狂家长那样贷款给娃读贵族小学,更没有因娃读小学就围着他转放弃自己。
做决定的出发点,是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
最后选择就近入学,走路10分钟内就能从家到教室,孩子省心,大人安心。
小学入学第一天,小朋友回来开心地告诉我,很喜欢这个学校,操场上有他喜欢的球场、运动器材,最重要的是,下课可以自由活动,那些器材都可以用,还可以在教室旁的草地上观察昆虫、玩儿石子……
而这些,名校为了安全,是不允许小朋友做的。
名校的小朋友要玩儿,要运动,都要有专人看管着、指导着,才可以。
我要的教育不是这样的,恰恰是儿子喜欢的那种模样的。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孩子的环境,才是最令人愉悦的环境。
漫漫人生路,走在适合自己的路上,才能走得快乐、舒心,这个道理不是谁都懂,更不是谁都愿意去懂:不是囿于见识,就是囿于面子。
但是,懂得越早,就越可能早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越可能走得稳健轻快,也越可能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这么看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是以小博大、利于幸福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我用了它,觉得妥帖、安心,就想推荐给读到此文的你:愿君不焦虑,不慌乱,坚定从容;愿君身处浮世不浮躁,意守内心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