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中的善、不善十种业(4)妄语
作者:观如法师 大象佛学图书馆
《瑜伽师地论》卷八
补特伽罗相差别建立
一、黑品(不善业)
四、妄语
复次诸妄语者者,此是总句。
「妄语」,说谎话,这经上这一句是「总句」,底下就是经上的「别句」。
《瑜伽论记》卷第二:「妄语中别句有十。」
一、于王家
若王者,谓王家。
「别句」的第一句就是王者,「王者」,过去时代就是国王、「王者」,也包括他们那一个族类的人。
二、于执理家
若彼使者,谓执理家。
这是第二句。法官当然是王所委派的,所以是王的侍者。法官审判怎么叫合法?怎么叫做违法?
三、于长者居士
若别者,谓长者、居士。
经上还有第三句,「谓长者、居士」,就是说「别者」。「长者」,就是有道德的人,他不是「执理家」,但是他是有道德,也是在政府里面做高官的人。「居士」,就是财富特别多的人,有地位的人。
四、于彼聚集
若众者,谓彼聚集。
「众」就是很多人,「谓彼聚集」,也就是说也有「王」,「执理家」,「长者、居士」,这些人聚集在一处的情况。
五、于四方人众聚集处
若大集中者,谓四方人众聚集处。
「若大集中者」,这是第五句,「谓四方人众聚集处」,不但是前面这几类人,而是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一处,一般的人民也都在「聚集处」。
六、于已知
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
《瑜伽论记》卷第二:「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者。景云:随前三处有所见闻而起妄语。第一、王及执理家。二、别人谓长者等。第三、是众及大集处。随彼三处闻觉知而起妄语。基云:谓随闻觉知三所经语言而行妄语。
「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第六句是「知」。
我们的六根,合起来是见、闻、觉、知,分成四个。「见」是眼;「闻」是耳;「觉」就是鼻、舌、身,合起来名之为觉;第六意根、意识,叫做「知」。
现在说「若已知者」,就是闻、觉、知,这三个,把这个「见」除掉。「谓随前三所经语言」,就是前面王家和使者就是「执理家」,这算一;「长者居士」那么这是一类;「若众者,谓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谓四方人众聚集处」,合起来。合起来,在这么多的人众里面,闻、觉、知。在前面这么多的人众之中,知道他们说的什么。而行妄语。
七、于已见
若已见者,谓随曾见所经语言。
《瑜伽论记》卷第二:「若已见下自别起说,故三必结知合名知,非四中知。彼知局故此知宽故。妄语业道究竟。对法论说时众及对言者领解。」
「若已见者」,这是第七句,「见」是眼。自己在前面这么多的地方,王家、执理家、长者居士、大众聚集、四方人众聚集处,所见、所经过的这些语言。
八、由自因
若由自因者,谓或因怖畏,或因味着。
「若由自因者」,这个「若由自因」,就是本身见、闻、觉、知,所知道的一切的语言,要向外讲说的时候,本身有些原因去说话。本身什么原因呢?「谓或因怖畏」,就是心里面恐怖,心里面有点恐怖。或者说是听见什么话,心里面愿意这样讲出去,但是另外有个大的力量恐怖,你怕他,不能随自己意说话的,要随着那个人的意思说话。那个人有力量命令你,你一定要这样讲,你不可讲别的说法。那么你怕他,你就这话说出来的不真实,和原来的话不一样,和真实性有违反,这叫这个「怖畏」。
「或因味着」,或者是你怕他,或者是因为自己「味着」。「味着」,就是爱着,也就是贪着。我自己有所求,不是别人威胁我,是我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这话要能完成我的目的的时候,这话要转变一下,不能照实说,照实说我就拿不到利益了。这是说谎话,「或因味着」。
九、由他因
如由自因,他因亦尔。
「如由」自己的因是这样子,他人也是这样子。
因怖畏者,谓由怖畏杀、缚、治罚、黜责等故。
「因怖畏者」,「谓由怖畏杀、缚、治罚、黜责等故」,「怖畏」,有恐怖、害怕。若不听命令,就会杀掉了你,怕不怕。要系缚、要治罚。「黜责」,原来是有一点地位的,可能一下子就被撤职了。若不听话,立刻受到伤害了,被杀、缚、治罚、黜责,怕受到伤害,所以就不能说老实话,要照那个人的意思说话,那么就说谎话了。
因味著者,谓为财、谷、珍宝等故。
「因味著者」,「味着」是什么意思呢?「谓为财谷、珍宝等故」。「谓为财谷」,或者是「财」富,或者是「谷」,或者什么「珍宝等故」,贪求种种财物,不能照实说,就说谎话。
这是自己是这样子,他人也是这样子。他人就是那个人,那个人为了财富,要叫人说谎话。
十、知说而妄语
知而说妄语者,谓覆想欲见而说语言
「知而说妄语者」,这是第十句。「知而说妄语者,谓覆想欲见而说语言」,「妄语」的相貌。
色受想行识的这个「想」,想是取相的意思,就是心与那个事实接触的时候,那个事实是这样的。
「欲」,就是自己的心,欢喜这样讲。心里面的欢喜,嘴里愿意像我心里想的这样去讲,这叫「欲」。
「见」,就是里面有点智慧的意思,对心所想的那件事、所欲的境界,有深一层的看法,认为这件的事情的真实的情形是怎么的。
「想」、「欲」、「见」,都有真实性的意思,都是对所要说的话的情况,真实性的认识。「覆」就是把真实性隐蔽起来,把它隐藏起来,说出来与事实不相合的话,和所想的、所欲、见的不同。说出不同于事实的话,自己知道的,自己知道在说谎话,那叫做「覆想欲见,而说语言」。
这种谎话或者由自己贪心说这种话,或者是由怖畏说这种话,当然也是各式各样的原因的。
此中略义者,谓依处故,异说故,因缘故,坏想故,而说妄语应知。
《瑜伽论记》卷第二:「略义中有四:
一、依处故结初五句。
二、异说故结次二句。
三、因缘故结次二句,因自因他。
四、坏想故结后一句。」
「谓依处故」,前面的五句就是「于王家、于执理家、于长者居士、于彼聚集、于四方人众聚集处」,前五句是依处。
「异说故」,就是已知、已见这两句。
「因缘故」,就是自因、他因这两句。
「坏想故」,就是最后一句,「知而说妄语」,这是「覆想欲见,而说语言」。
说什么话,按心里面想的这样去说,心里面所想、所欲、所见,按真实心没有欺骗人的意思,说出来的话,和心里面想的是一致的,就是这样讲了,这就是真实语,不是妄语。什么样情形是「妄语」呢?就是说出来的话和心里面所想的不一致,自己明明白白的知道是不一致,有欺骗人的意思,就是这样说,这就叫做「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