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外露
过年回老家后,蜜月总是给我惊喜,先是一口气儿叫清楚了“爷爷、奶奶、姑姑”和“舅舅、哥哥、弟弟”,又是各种暴风式正确跟读,什么“12345”,什么“锄禾日当午”,全不在话下。
我正暗暗自喜时,没过几天,她居然会清楚地表达“不要”了,小手还一个劲儿地在胸前摆,活脱脱的一个女版小“尔康”,皱着小眉头、摆着小手,我想,这下坏了!
但转念一想,心里又很是安慰。小家伙的自己意识已经要开始“外露”了,懂得用话语来表达自己,“取悦”自己了,喜欢的东西就“要”,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还伴随着自己可喜可怒可撒娇的小情绪,可爱极了。我为她在“做自己”而感到开心。当然,我也有很害怕她说“不要”的时候,比如她吃饭发现碗里有青菜时。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三山实验”验证了:当孩子说“不要”时,她认为家长和她想的是一样的。
“三山实验”,就是先要求2岁儿童从山体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坐下,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模型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实验发现2岁的孩子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山的形状,无法从玩具的角度来描述。尽管这个实验后来又进行了优化,把三山换成了孩子比较熟悉的东西,但仍然证明,2岁的孩子还没有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当家长“不懂”孩子、和孩子“唱反调“、不满足孩子的期望时,他们就会用哭闹来威胁家长,往往多数家长这个时候就妥协了。长此以往,孩子就更加知道,爸爸妈妈和我想的一样,只不过我需要再用哭闹声来提醒他们一下。
所以就需要家长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转变全心全意服务的姿态,成为孩子眼里的权威人物。当孩子在闹脾气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试着一起找办法解决问题。
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情绪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舒服的,什么样的情绪是让自己和他人不舒服的,引导孩子正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正确的场合合理使用“不”字等,是这个阶段家长需要做的事情。
这几天又重新看去年约评的一本绘本《西奥和不先生》,对书中的“不先生”,又有了新的认知。
“不先生”的两幅面孔
小男孩西奥一向乖巧懂事,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从不调皮捣蛋。但是“不先生”出现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不先生”的捣乱下,西奥打翻了碗、弄洒了果汁、搞砸了朋友的画;后来也是在“不先生”的帮助下,西奥拒绝了霸道的同伴、保护了小猫、远离了陌生人,更是得到了妈妈的吻。
看《西奥和不先生》,我们发现了“不先生”的两幅面孔:时而捣蛋、时而勇敢。书中非常巧妙的一点是,故事剧情安排了“不先生”先是在捣蛋,再是变勇敢,这个顺序很有深意。
对于自我意识萌芽期的孩子,西奥和“不先生”的故事,可以引导他们梳理自己对事对物的感受,从而接纳自己。自我意识的萌芽,会让孩子做出一些“叛逆”的事情,比如弄撒果汁,弄坏小朋友的画。当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也会迷茫、彷徨,怕被父母和朋友责备,甚至想要逃避这突如其来的变化。
而这本《西奥和不先生》,作者将孩子这样的心理变化用孩子最易接受的故事形式呈现,让看书的孩子们恍然大悟“哦,原来不是只有我自己这样,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解决等”,来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变化,告诉孩子并不是你自己是这样,教会孩子接纳自己。
对家长来说,某一天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开始不听话、顶撞自己时,我们会很生气、愤怒,以至于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本《西奥和不先生》就为家长们揭开“孩子今天是怎么了?”的谜题,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一反常态背后的诉求,以便于家长能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认识“不先生”的两幅面孔,正确引导孩子应对,让“不先生”的出现,为孩子带来正向的结果。
让孩子学会和“不先生”做朋友
书中西奥用一天的时间,学会了和“不先生”做朋友,从一开始“不先生”突然出现的彷徨,到最后因为“不先生”而变得勇敢自信,这是西奥接纳“不先生”的过程,也是我们需要陪孩子走的一个过程。
当然我们和孩子不可能用一天的时间来正确接纳和使用“不",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那个“度”。
孩子一味说“不”和不敢说“不”,都会让我们头疼不已,如何掌握这个“度”就变得至关重要。书中作者将孩子的自我意识化身成透明人“不先生”,让它出现在孩子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能真切感受到它的存在。并且在“不先生”的帮助下,孩子能渐渐明白适时地拒绝、遵从内心、表达需求,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不先生”,做它的朋友,帮助孩子告别懦弱和胆小,学会拒绝,培养孩子勇敢独立自信的人格气质。
这本《西奥和不先生》,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成长绘本,能够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让胆小的孩子学会说“不”,做内心的主人,是孩子自己意识萌芽期非常不错的指引读物。
你家小朋友的“不先生”来了吗?你是怎样引导小朋友的?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