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不辅导作业,都是父慈女孝!一辅导作业,真的是鸡飞狗跳一样。”
这句话,道出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最简单的冲突,但是,简单的背后,却也透视出亲子关系的问题,即子女与父母之间如何相处?
“十分心理”专栏作家,艾诺斯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督导师王雪岩,在其新书《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中,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了子女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本质,将看似“个案”的亲子关系的冲突,化解为普遍性的问题,降低了孩子个人的悲苦,当站到更高的层面去看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才能跳出冲突怪圈,不纠结,走出去,活成更好的自己。
父母:为什么我做不到“共情”
托尔斯泰曾说:“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但是,很遗憾地是,在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中,父母却常常是用“为你好“的名义,居高临下地监视着孩子一言一行,他们做不到“共情“。
共情,即同理心,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的角度和立场重新审视问题。
那么,父母眼中的“叛逆子女“,真的是叛逆吗?还是孩子“不尊重“的反抗?
父母为什么做不到“共情“呢?
1.无法缓解的焦虑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往往起源于父母的焦虑。
孩子早上上幼儿园,父母给孩子穿衣服,孩子却在一边玩玩具,因为时间马上到,时间一分一秒溜走,父母焦虑一分一秒增加,于是父母就会对孩子发脾气。
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孩子小的时候,甚至会持续到孩子成年或老去,只要孩子父子、母子关系。
在《出圈》视频节目中,采访了一位HIV患者(艾滋病)小刚,当父亲得知小刚患病后,暴打小刚,将棍子都打折了。正是因为父亲的焦虑与恐惧,父亲怕被别人瞧不起,甚至告诉小刚:“你结婚,哪怕再离婚都行!""你让我断子绝孙!”
农村生活环境的流言蜚语,与父亲对艾滋病的无知,导致了父亲的焦虑,也直接击碎了父亲关系,小刚离家出走,此后三年都没有和父亲交流与来往。他们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2.无处安放的恐惧
父母的恐惧,往往来源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
父母与孩子,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孩子长大后,会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价值观,独立的生活,但是,父母却本能地希望孩子仍然是言听计从的小孩子。
小时候,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为什么总吵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将自己的“无能“转嫁到了孩子身上,父母给孩子讲一遍题,孩子不会,再讲一遍还不会,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一遍又一遍地不懂,于是父母就会暴怒,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懂,是因为讲解的人没有讲解明白。
同样,现在社会上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老人和子女在带孩子问题上的冲突。其本质上就是谁有能力的问题。当老人带孩子的方式,被小两口吐槽时,老人会觉得自己积累的带娃经验被挑战了,自己无能了。“无能“的恐惧,让老人生气,导致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因为孩子逐渐成长的自主,父母也就在焦虑与恐惧中摇摆,冲突随时可能一触即发,而面对冲突,子女可能漠视、不说话,可能顶撞,甚至离家出走。
如何与父母握手言和
在《涉不实带着伤长大》这本书中,面对父母的焦虑与恐惧,作者说: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当父母越有能力承受压力、内容那焦虑时,孩子越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带来的安全时,他才能有勇气去发展探索世界的能力。
如果父母有能力接受孩子终究会与自己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人这个现实,父母对孩子的长大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焦虑感,就会允许孩子独立,进而离开自己。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长大的尊重,反倒就不会用那些破性的方式来向父母争取独立了。
但是,改变别人很难,那么最好孩子改变自己。
正如于丹曾说:“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要想与父母握手言和,那么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1.承认
孩子与父母的冲突,是一种期盼被尊重、需要独立的表达。
作为孩子,我们要首先“承认“父母的管教与约束是来源于爱,尽管在爱的表达过程中,裹挟着他们的焦虑与恐惧,但是,作为父母,谁不想成为孩子眼中的“英雄“呢?父母希望成为孩子心中的依靠。
所以,作为子女,要理解父母的焦虑,看得到父母无能的“恐惧“,在追求自己被尊重的同时,也要从爱的角度,抚慰父母的焦虑,安放父母的恐惧,将“安全感“提供给父母。
2.与戾气和解
什么是戾气?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戾气就是互相不理解、不尊重、不信任、不满意、不耐烦、等不及、Hold不住、搞不定、摆不平谈不拢的社会生态中,频临绝望、失去和谈基础的人们,种种行为意识的自然流露。"
和父母的冲突,往往让一个人愤怒与父母养育的失败,但是这却也同时在否定自己的成长,限制了自己的人生成长。
《小欢喜》中的季杨杨与父亲的冲突,来源于父亲工作忙碌下对家庭的少关心以及父亲的“听我的“的强迫。冲突之下,季杨杨冷漠地对待父亲,却也没有让自己开心,他的叛逆也让自己从成绩下滑。
其实,对抗对的反应,是一个小孩子的“戾气“,结果反而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在面对问题与冲突中,作为孩子,要让自己冷静,不能自暴自弃,毕竟,每一个人,想要的都是“有爱“的生活,所以,积极起来,才能找到生活的幸福。
3.相信“我能行”
每个人具有独立性的,我们要相信自己身上的“好“。
好友小雨,找了一个文员的工作,她想考教师编,他妈:“考啥啊,咱家也没人也没钱的,笔试过了,你面试也过不去!“起初,小雨,还很认真地复习,第一年没考上,他妈说:“没事,笔试过了,面试也过不了,“小雨想离开四线城市,去北京,他妈又跳出来说:“你有啥本事啊?还不不如找个人嫁了得了,安安稳稳的,挺好的 ,上那吃什么苦去!”
妈妈一次又一次说教,让小雨越发地失去了前行的力量,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叹气“我真的不行,命里就没有事业编!“于是,很快,她找了个父母眼中老实本分的男人结婚了,而四年之后,她离婚了,去了北京,如今已经做到了某商业公司的人资经理。
回首这段婚姻,她说:“不爱,但是不后悔!要不是这段婚姻,让我离开了家,我还在不知道自己还有其他可能,我前夫总是鼓励我,让我去尝试,让我相信了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接近想要的生活。”
失去自信的人,无法前行,更无法改变现有的生活,人生是有无限可能的,只要你相信“我能行“,能为了想要的生活执著拼命去奋斗。
王雪岩曾说:“疗愈好自己,就是对自己和世界最好的爱。“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无法刻意改变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做一名生活的勇士,疗愈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温暖着爱我们的人。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