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一种行为和习惯,必须对改变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改变有三个层次的改变:结果的改变、习惯的改变和身份的改变。许多人改变习惯时会把注意力放在目标和结果上,会导致我们养成基于最终结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关注点是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真正行为上的改变是身份的改变,任何人都可以说服自己去一两次健身房,坚持几天不吃垃圾食品,但是如果不改变行为背后的身份认同,那就很难长期坚持下去。例如:读书的目标不是要读多少本书,而是要成为真正的读者;每天锻炼跑步不是为了减肥,而是要让自己身体更健康。
相反的,如果已经认为自己是个懒散的人,就不太可能去说服自己每天打扫卫生保持整洁,只有从内心坚定我要成为一个勤快爱干净的人,这个信仰就会促使自己养成每天整理房间的习惯。由此可见,要想改变某种坏习惯,就不能给自己贴负面的标签。
身份认同是改变行为习惯的信仰支撑,反过来习惯又塑造了我们的身份,习惯就是不断的重复,一次两次的重复不足以证明自己就是这样的人,长期的重复建立的习惯会让我们越来越坚信自己正在成为这样的人。
由此我想到了院长讲过的位置认同,有时候我们教不好孩子对孩子发脾气批评指责孩子,其背后的底层逻辑也是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妈妈的位置和角色上,没有做妈妈该做的事。院长教我们的也是从角色和位置认同的角度,做妈妈该做的事,关爱温暖孩子,修复亲子关系,关系好了,一切都会好。目前自己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不能及时给到孩子需要的关爱和陪伴,还总会抱怨她们太粘我了,妈妈的角色做的还是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