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过吗?在某本书或者其他地方看到写作,跑步,冥想等习惯的好处,决定自己要养成这个习惯,刚开始几天,靠着自己的意志力和激动的心情做到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培养这些习惯了,等到下次在某本书或者哪里看到这些习惯的好处时,才想起来以前自己曾经努力培养过这个习惯,为什么最后却失败了?
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给出了答案,她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们没有找对试图改变的东西;其二,我们用了错误的方式去改变习惯;这里先讨论第一点。
首先,行为改变的有三个层次:结果的变化,过程的变化,身份的变化
第一个层次:改变我们的结果,关注的是目标。比如:我要跑马拉松,当目标达成以后,日后可能就不跑了。
第二个层次:改变我们的过程,关注的是习惯或者体系。比如:每周跑3次,每次跑5公里。
第三个层次:改变我们的身份,关注的是信仰,对自身的看法。比如:我是一名跑步者,所以我每周都要跑步。
其次,我们当前的身份会阻碍我们的行为。比如:我想培养跑步的习惯。也就是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锻炼的人。那么当我想要跑步时,这项行为与我的自我形象有冲突,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跑步这个行为。
所以,我们培养好习惯才会很困难,这是一种通过习惯改变身份的方式,由外向内改变,效率比较低。
我们也可以由内向外改变,先改变自己的身份,其次,在改变我们的习惯。
首先,决定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我想成为一名跑步者。把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写下来,每天都写下来,写10~30遍,同时思考这样的人会做那些事情?也写下来。
通过重复书写,改变自己的潜意识。
其次,采取一些小步骤强化你的身份。比如:我想成为一名跑步者。那么我可以每周跑步3次,每次跑步5~10分钟左右,跑步的强度不能太大,刚开始的时候要很容易完成,目的是让自己认同跑步者的身份。
反之,如果我只是每天写”我会成为一名跑步者“,而没有相应的行为,那么我会认同跑步者身份吗?应该不会吧。
所以,最好的习惯培养方法:先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重复写下来,改变自己的潜意识,最后,也需要一些小的行为来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