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够对认知形成改变。
2、节俭与稀缺的体验并不是一回事。节俭之人对金钱怀有一种保证富余的责任感,而穷人则需要随时进行权衡。发生购买行为时,节俭之人会思考的是,该商品的价格是否“优惠”。相比之下,穷人则会思考,为了付出相应的金钱他们要放弃什么。所以说,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元钱的真正意义。
第5章 借用与短视
1、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会产生管窥心态。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今天的稀缺,将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借用: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时,就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或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2、借用时间的“利息”是高昂的:为了尽快完成迫近截止日期的工作,会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就像贷款一样,账单迟早都会来,延迟的工作也迟早都要完成。
借用时间要支付“费用”:因为截止日期即将到来,你没时间将手写的会议笔记输入计算机里。之后,你必须重新研究这份手写笔记,而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会议刚刚结束、头脑清晰时多出许多。
一些本来今天要做的事情必须先放一放,因为你还有一些本应昨天完成的事情。多少工作会在最后完成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被延期?而且每次延期的原因都大同小异:下次准备着手做事时,你会发现时间并不比之前多。
3、当我们借下这笔时间债时,一直在专注于借债的好处:“现在我有其他工作要完成。”而没有停下来自我反省:“我之后从哪里找时间做这件事?”这么做并不是说我们无视于这种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下的一切会自动加载在你身上,但未来却不然。我们需要通过对资源的认知来估测未来的需求,需要利用执行控制力来抵御当下的诱惑。
4、现时偏见: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利益。
与高息贷款一样,从“管子”视野中看出去,匆忙维修的解决办法非常具有吸引力。这种办法会对未来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却能为现在节省一些资源。而到了未来,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会变得更多,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会变得更多,需要我们支付的账单会变得更多。匆忙修补与借用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当下不能投入足够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缺钱的人也会将短期解决办法匆忙地拼凑在一起。你需要一台洗碗机,可是手头的钱不够?那就买最便宜的一款好了。便宜当然没好货,但这就是“管子”视野之外的问题了。遇到轮胎漏气的情况时,你可能会找家便宜的汽车维修站随便补补,而不是换一个新胎。你知道补过的轮胎肯定没有新的那样安全、耐用,而补胎的做法也并不明智。但眼下从“管子”视野中看出去,补胎更省钱省事。就像能为眼下节省出时间的权宜之计一样,所有这类权宜之计都能为眼下省出一些钱。随着补丁越积越多,长期成本也会变得越来越高。
5、我们并不是有意选择生活在一片狼藉之中,而是在我们忙于处理紧急事务时,周围的一切就这样凌乱了起来。乱七八糟的家庭或办公环境是一系列小选择的结果,而这些选择绝大多数是被动的、容易的,是不为我们所留意的。
比如,你急着去赶赴一场会议,于是就将一摞信件随手放在了另一摞文件上面;为了接电话,你随手将看到一半的书扔在了沙发上。诸如此类的许多小事,最终造就了你乱七八糟的环境。虽然这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情,但却十分重要。在凌乱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你一定不会很开心,而你的工作效率也一定不会很高。
6、将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搁置一旁,与借用无异。你通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为今天赚得了时间,但却增加了未来的成本,因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时间(很可能是更多时间)来处理这件事。与此同时,你也许会因为没有做这件事情而付出成本,或损失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收益。
办公环境混乱,一定会令你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你会花上许多时间,去寻找压在信件下面的那摞文件。每天,你都会给未来增加一点成本。这些成本永远不会大到将此事升级为紧急要务的程度,永远不会像截止日期那样奏效。被你忽略的办公室环境,会像小刀一样,一刀接一刀,让你遍体鳞伤,流血不止。
7、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比如整理办公室,这些都是很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成本是立即显现的,用管窥心态来看的确十分高昂,而且这些事情可以轻松地往后推,其好处都落在了“管子”的视野之外。于是,人们会等到所有紧急事务都处理完毕后才会做这些事。就算现在做这些事情能为今后带来很大的好处,人们也常常不愿意在现在就付出这些小小的努力。
所有这些不同行为都有着同样的明显特征:短视。这就引出了管窥心态最基本的含义: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