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18天
原文阅读: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讲解: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同升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说:“足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启发思考:
公叔文子是卫国大夫,卫献公之孙,名拔,字叔文。他的家臣僎非常贤能,公孙拔就向国君推荐他到朝廷,与自己同朝为官。
识人需要智慧,已是难事。能够举荐贤才需要胸怀,更是难的。公叔文子举荐家臣一起升任国家大臣,可见他的识见和胸怀。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非常赞赏,评论说,他死后可以得到“文”的谥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够推荐贤才是为国谋忠,有忠心。而且,不计较出身低贱,哪怕原来是自己的家臣也推举尚贤,这是有公心。能察知人才而为国举荐,这就叫明,说明有眼光。有了这三个品质——忠、公、明,其死去后的谥号,还不能称为“文”吗?
公孙拔死后,他的儿子向卫灵公请求谥号。卫灵公说:“以前卫国饥荒,夫子煮粥救济,这是‘惠’。以前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保卫寡人,这是‘贞’。夫子听卫国之政,对内搞好管理,对外搞好外交,让卫国社稷不辱,这是‘文’。谥号就定为‘贞惠文子’吧。”
在前面《论语 公冶长第五篇》中,我们学习过一些关于“谥号”的知识,正好也说到谥号“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名圉(yǔ),也是卫国的贵族,曾在卫灵公、卫出公两朝为卿。他死后卫国的国君赐予他“文子”的谥号,后人就称他为“孔文子”。
“谥号”是一种评价机制,是后人根据当时的价值观给去世者一个盖棺定论的最终评价。之后,史书上就不写他的名字,而是以他的谥号来称呼他。谥号的信息量很大,浓缩了他的一生。有美谥,有平谥,有恶谥。
谥法中关于“文”的内容肯定是美谥。我们来感受一下: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谥法制度也是一种道德约束手段。孔子、孟子、后世儒家都希望利用谥法制约君权。君王死了,新君和臣子们要给他议定谥号。臣子死了,君王也要给他定一个谥号。即使不能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好歹装进谥法的笼子,让当权者有点敬畏、有点顾忌。
如果谥号好的话,是一种肯定、一种荣誉,例如,本章的公孙贞惠文子和孔文子。如果在位时荒淫无道,死后一个谥号会遗臭万年。比如最坏的,夏桀和商纣,都是谥号。“残人多垒曰桀,残义损害曰纣。”再如隋炀帝,“去礼远众曰炀”。
历史上,谥法制度曾经被秦始皇取消过。他认为,谥法是臣议君、子议父,这些人本来都是臣服于我的,我死了,也休想对我品头论足写考评。他宣布废除谥法,自称秦始皇,并规定下一代叫秦二世、秦三世,一直到秦万世……可惜,他的新规矩两世而终。汉朝恢复了谥法,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最后,我们再回到公叔文子举荐家臣带来的借鉴。他的这个举动至少体现了三点可贵的品质:一是能知人,二是有胸怀,三是有公心。任何社会都需要各种人才,对于现代社会组织、现代企业而言,人才的作用更是越来越重要。
公叔文子举荐家臣的榜样,让我们可以有几点借鉴:第一,始终站在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立场。不是事事考虑自己的权位利禄,而是实心办事,为公司举荐贤才。第二,不嫉贤妒能,能够雇用和接纳推荐比自己更强的人。第三,一个好的领导者或管理者,最主要的任务是不断地培养新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不断地培养出新的优秀领导者和管理者,这也正是组织最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