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明清时的车船
明代,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明朝政权开始保守锁国,与海外的交往大不如以前各朝。帆船和车船等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除去明初的郑和时期外,基本上进入停滞状态,乃至倒退的地步。
明朝的水军基本上只有“车轮舸”一种车船,还有仿制葡萄牙帆桨战船的“蜈蚣船”,此外并无太多创新。只是到了清代末期,因为鸦片战争的紧迫,林则徐和魏源等人开始紧急造船,帆船和车船开始有所复苏,但鸦片战争失败后,整个中国进入了乱世,民族造船业等基本荒废,只是在洋务运动中,福建水师有所建树,但中法战争最终让中国人不败而败。
说了些题外话,现在言归正传。根据清末魏源的《海国图志》之《卷八四》记载,在鸦片战争之前,清军建造了两种人力车船。
西方人画的我国古代车船
第一种:“批验所大使长庆,承造水轮战船一只。船身长六丈七尺,舱面至船底,深四尺三寸,头尖连阳桥宽五尺三寸,中连阳桥宽二丈。两头安舵两旁分设桨三十六把,中腰安水轮两个,制如车轮。内有机关,用十人脚踏旋转。轮之周围,安长木板十二片,如车轮之辐,用以劈水。”
清代两头轮船
《海国图志》又一处也记载:“批验所大使长庆承造船一只,仿照昔人两头船之法,两头制舵,中设两轮以激水,左右设桨三十六枝以上。”
因为此两艘车船的记载非常类似,而且都为“长庆”所监造,故,推测,两船应该就是同一个型号,只是一个记载为普通车船,另一个确切记载为明轮式两头船。
据李龟年《记杨么本末》载:“车船者,置人於前後踏车,进退皆可”。明代两头船,应该是清人“仿照”的对象,让其“两头制舵”,无疑是意识到车船可 “前后踏车,进退皆可”,有进退自如、非常灵活的特点。此时的“长六丈七尺”,约22米长的中小型桨车混合式战船有一对明轮,每个明轮有十二片桨叶,共需需要十人踩踏旋转。再加上36枝桨,此船应该是相当高速的。
那么从上文宋代的车船转向靠两舷的转速差来实现,而这里却是通过两头舵,是否说明上文的推论是错误的呢?
我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两点原因:其一是清代的车船乃至整个中国的船舶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宋代车船的高科技这时候也因为种种原因而荒废掉。
其二是长庆的车船是两轮三十六桨车船,明轮不仅数量不足,而置于船的中部,即使两轮顺着不同时针的轨迹旋转,也很难形成足够的力矩来扭动船体,以达到转向的目的。
所以,此时的车船如果要“前后踏车,进退皆可”的话,似乎只能采取明代人发明的两头船了。
《海国图志》记载的第二种车船是越南的车轮船:“一种车轮船图,前后各舱,装车轮二辆,每轮六齿,齿与船底相平。车心六角,车舱长三尺,船内两人齐肩,把条用力,攀转则轮齿激水,其走如飞。或用脚踏转,如车水一般,船身长一丈七尺五寸,船舱肚阔五尺,船边护木,离船一尺一寸,头尾用木篷,中用竹篷,船篷至底高六尺余,一半入水。如船轻用石压之,盖船底入水一尺,则轮齿亦入水一尺也。”
西方古代人力起重机
从这种船的驱动装置看,有两种动力转换形式,其一是和其他车船相同,用脚踏六片桨叶的明轮,其二是“两人齐肩,把条用力,攀转”。
如何理解“把条用力,攀转”呢?我想很可能如中世纪西方的人力起重机一样,如果“把条”大,人站在里面“攀转”,如果“把条”小,人站在外面“攀转”。从“船身长一丈七尺五寸”来看,这车船是小型车船,所以,只能是站在“把条”外面“攀转”。
右侧上图是中世纪西方的人力攀转的起重机。
除了这两种车船外,《海国图志》中还载有一种似乎可随时拆卸的明轮战船:“安南国鱼船图,此船一名战船,用在布梭大头三板船后,长约八丈余,宽约八九尺余,更加宽长亦可,形如大西瓜扁式。两边安炮,兵在篷内打仗,不见敌人炮火,有胆进攻。木料要十分坚厚,使炮子打不动,头尾两边,各设桨三四枝,或设车轮激水,更为稳捷。炮眼上一层设木栏,栏如女墙式,排列枪炮,栏上设木拱,篷厚二尺,顶有井口,以透烟气。”
南方同盟的CSS Virginia“弗吉尼亚”号轮船战舰
从描述上看,很像明朝万历朝鲜之役中的朝鲜龟船和美国南北战争里的南方同盟的CSS
Virginia“弗吉尼亚”号暗轮战舰的混合体,再加上明轮,就是“安南国鱼船的动力为人力明轮战船。从“头尾两边,各设桨三四枝”来看,它的动力装置应该是位于艏艉两舷,船体舯部的“两边安炮”,如本下间图所示,是四轮炮船。
朝鲜龟船(龙头,无帆版本)
再从“长约八丈余,宽约八九尺余,更加宽长亦可” 来推断,该型战船还有更大的型号尺寸,也许还能安装更多的人力明轮。
此外,《海国图志》还通过《火轮船图说》详细记载了西方蒸汽明轮船的构造,徐寿等人根据此篇潜心研究,终于在1865年,建造出我国第一艘火轮船“黄鹄”号,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里陈列的“黄鹄”号船模
之后,徐寿与华蘅芳继续合作,1869—1973年陆续建造了“操江”、“测海”、“威靖”、“海安”等暗轮兵船。其中“海安”号兵船,载重2800吨,马力1800匹,配炮26门,可载兵500,航速12节。
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展出的车船模型
只是这一切并未改变清政府政治腐败的本质,这些科技创新随着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而销声匿迹。
富尔顿:你看我帅吗?刷就请点个赞啊
下图是美国发明家富尔顿(Robert Ful-ton)于1807年在美国试航的木壳明轮船“克莱蒙特”号。富尔顿1800年前后曾经游说法国的拿破仑建造大量明轮船,运载法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只是未被采纳,否则世界史有可能被改写。
木壳明轮船“克莱蒙特”号
我国所发明的车船推动了世界蒸汽机船的发展,使西方人能够制造出蒸汽“明轮船”,同时西方人又根据我国的橹,再结合“明轮”从而发明了现在最常用的螺旋桨,当时被我国国人称为“暗轮”。以“明轮”或“暗轮”为动力的船舶被称为“轮船”,并进一步简化为“轮”,如油轮、游轮、邮轮等,“轮”字一直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