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关注圈与影响圈 ” 片断来源:《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 Circle of Concern,图3-3),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Circle of Influence,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见图3-5)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见图3-6)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前面提到我有一个儿子在学校里遇到了麻烦,我和桑德拉都很担心,怕他因为那些弱点而被别人轻视。但这些都属于关注圈范围,结果错误的焦点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我们自己倍感忧虑和无助,同时也加重了孩子的依赖性。后来我们聚焦于影响圈,着眼于自己的思维定式,结果真的有效。结论是我们不必担忧外界条件,只要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
只有当我们在影响圈上下功夫,关注自己的思维模式时,我们才能获得改变自己的正能量,并最终也影响儿子。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担忧,我们就能改变现状。
I便签(迭代)
公司里的“大喇叭”艾姐传来一手消息,据说她听到公司高层在讨论新一轮裁员。一时间人心惶惶,小道消息不断,大家纷纷利用各种渠道打探裁员的具体信息和进展,甚至偷偷观察领导的脸色和一举一动,试图从中分析出蛛丝马迹。
可是,认真想一想,作为普通员工,我们能影响到公司行为的大面积裁员计划吗?天天打探这方面的消息,天天提心吊胆,就能让自己不被裁了?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提升本领,那才是我们能真正改变的事情。
这里引入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聚集正确的事,利用好有限的注意力,提高人生效率。
“关注圈”就是一个人关注的所有事情的总和,比如喜欢看的短视频,经常聊的话题,转发的文章等等。关注圈内很多事情都是个体无法影响和掌控的,像前面提到的公司裁员,以及战争、别人的故事、亲戚的看法等等。
但是在关注圈内,有一部分属于个人可以掌控和影响的,包括自己的态度、身体状况、工作计划等等,我们把这些称作“影响圈”。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我们体验到的都是可控的事,更容易觉得人生可控、前景可期,也就更愿意积极努力地去行动。
与之相反的是,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关注圈那些不可控的事情上,比如公司业绩下滑要裁员,我们就更容易认为“就这样了,我没办法,是大环境的原因,不是自己不努力”,天天埋冤吐槽然后继续该咋样还咋样。
由此可见,当遇到事情时,我们要学会转换思维:
第一步,理清这些事情中有哪几个影响因素。比如裁员会受到这几个因素影响:社会经济状况、公司运营状况、员工能力。
第二步,分清这些因素中属于我不可控的有哪几点(前三项都是),能被我影响的又是哪几点(员工能力)。
第三步,集中注意力在可控可影响的因素上,并行动起来;也就是说我能影响的是自己能力这件事。
第四步,回顾和总结这段事情带来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
关注圈与影响圈理论,适用于逆境时辨清前进的方向,转换积极心态。在顺境时倒也不用刻意去分辨关注圈和影响圈,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喜好顺应自然就好。
A1便签
记得儿子刚上初一的那个学期,青春期叛逆加上课程调整,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学校老师频频找我,电话一通张口就是:“某某妈妈,你最好下午来一趟学校…”,导致我在上班的时候一看到手机上班主任的号码亮起,心里就发怵。但是又会神经质地时不时去查一下手机有没有新消息进来。
那两个月我天天都在担心、焦虑。我会想象“老师们鄙夷我这个家长不行”,然后精心编辑信息私信老师试图挽回形象。我会回家后对儿子大发雷霆。我会密切跟踪他做的每一样事,指责他洗澡时间太长影响写作业、吃零食浪费时间。我还会看各种育儿博主的公众号狂补育儿技巧。
回想一下,在这件事中我关注了太多的非影响圈内的东西:
1. 我关心老师对我的看法,这不是我能控制的;
2. 我关注儿子回家学习的每一个动作,这也不是我能掌控的,甚至儿子学习这件事也不该是我的课题。
3. 我真正能影响的是我对成绩下滑这件事的看法,以及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
A2便签
目标:本周末梳理出关于孩子回家作业拖拉这个问题,作为妈妈角色我的关注圈和影响圈分别是什么。
行动计划:
内容:1)列出关于孩子回家作业全程都会牵涉到哪些元素;2)列出我可以做和影响的元素;
时间:本周六下午2点左右
地点:家里客厅
频次:1次
评估:请老公检查我列出来的图表,让他说说这些事项是否可被我影响和掌控。
激励:和老公、孩子达成共识,确认影响圈选项后,全家一起玩一场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