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今天我来到了他曾经居住的地方——杜甫草堂。
由于交通原因,很多人都是从南门和北门进入参观的,但真正的正门是草堂的西门。
从那里进入第一幕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四个大字——杜甫草堂。进去后就能看见后人给他修的“办公室”。
这就是他的“办公室”,两边分别写着两句话,中间是杜甫铜像,他双手交叉于腹前,跪坐在台上。很多人都上去跟他合照,也有人喜欢摸他的手,觉得这样可以沾福气。在左边的墙壁上,写着“大廨”这两个字及它的来源。
再往后走,就到了诗史堂,大家都知道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二人合称大李杜,却较少有人得知他们写的诗叫什么,杜甫作的诗统称诗史,这就是诗史堂名字的由来。
从上图也可隐约看出,诗史堂的正中央也有一座杜甫铜像,不过这座铜像只有上半身。与上一座不同,大家路过这座铜像都爱摸杜甫的胡子,因为“胡”谐音“福”,大家都认为这样可以沾福气。每个人过来都来摸一下,慢慢地,他的胡子都变成金色的了。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个关于杜甫的“博物馆”。(标题没拍全)
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杜甫的“茅屋”模型,还有他那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他做诗时场景的模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们如今好像真的可以透过这座雕像看到杜甫当时的无奈。毕竟那个时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士们征战沙场,与家人生离死别,国家正是动乱之时。这时的杜甫,非常贫穷却又肩负着照顾全家的重任……或许有人会疑惑不解,为什么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写的诗大多很现实?仔细想想,李白生活在什么年代啊?大唐盛世。那时正逢国家鼎盛,繁荣富强……而杜甫呢?少年时代也见过国家强盛的一面,正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却突然爆发安史之乱,一切幻想破灭,家境贫寒……他的诗很现实,却又刚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他并不想沉浸在浪漫中,只想认清现实。
他还写过一首诗——《蜀相》。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只是想表达他对诸葛亮的惋惜吗?不,他在那个时代,国家动乱,他也想为国效力,但他胸怀大志却无处施展,看到诸葛亮,又想起了一事无成自己……
还记得他的那首《春望》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看到国家衰败,百姓逃亡,杜甫又能怎样?他一人之力,怎能改变结局?
走出博物馆,两个大字映入眼帘——柴门。
仔细看“柴”这个字,像不像一座山,一把刀和一棵树呢?这就表示上山砍柴。再看这两个字,“门”上就像有一只蝴蝶,“柴”上像是两只娇莺,这也正对应了他的诗,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接下来,就是茅屋的主体了。
虽然真正的杜甫草堂已经消失了,但复刻版也很形象。
原来杜甫真的很贫穷,草堂里十分简陋。
这是杜甫的书房,就是他平时写诗的地方。
这是厨房,就是他做饭的地方。
杜甫草堂和武侯祠一样,都有一面大红墙。
千年时光匆匆而逝,如今,这里已人去楼空。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诗,了解这位一千年前的爱国诗人。
参观完杜甫草堂,回酒店的路上,我不禁想到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突然想到,杜甫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如今的中国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百姓不再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在当今,如此平凡的生活,都是古代百姓梦寐以求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建设祖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