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一直在封建王朝的治理之中兜兜转转,而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朝时,儒家便已开始发展。
可以说儒家的发展奠定了我们之后朝廷大臣选拔的基础标准,他是一个模范,也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在汉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朱熹,王阳明等人又为儒家推上了一个新的极峰。在中华人的骨子中,已经刻写下了儒这一大字。而在封建王朝之末端清之时,儒生们此时面临了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儒家传统僵化,第2个问题是在满人统治的时代,汉人士大夫们应该怎么抉择。
拿曾国藩来举例。
曾国藩是心怀天下的,因为他要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比起爱清朝,他更爱中华。他在清朝的万千学子中也真算特别,在这样一个汉人处处受限的时代,多少人挤破了头也想出去当官换得荣华富贵,而曾国藩他的理想却大不相同,他是那个真心希望求得儒家志向的人。
但是为什么曾国藩最终没有能够完成他的梦想,反而被有些人们称为“屠夫”呢?
当时的清朝正面临着外界的太平天国的威胁,这个威胁可不是改朝换代这么简单,而是中华精神可能会断送在太平天国的信徒手中。曾国藩不可能放手不管。但是在朝廷不信任他的情况下他想要做事简直难上加难,曾国藩必须去做,所以他选择了参加团练组建湘军;但是他又没办法去做,所以他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名声,他沾满鲜血的手上留下了无数人命。
曾国藩似乎被夹在了满人和太平天国之间,他为儒生的梦想杀出了一条路。
而在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曾国藩又面临一个抉择:既然现在的清朝政府已经如烂泥扶不上墙,曾国藩的湘军也足够强大,为什么他们不能直接反了创造一个新的由汉人统治的国家呢?曾国藩追求的并不是自己是否能够登上王位,谁坐在那里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样才能够带领中华变得更加强大。当时曾国藩所面临的情况并不仅仅是国内的忧患,还有洋人的在外部的威胁。如果这个时候清朝内部发声战乱,那么洋人就可以趁虚而入,最终落得的结果又是一次亡国丧种。所以曾国藩选择解散大半湘军,转而投入洋务运动的建设中。
曾国藩是深深的爱着国家的,是深深的爱着华夏大地的,但是在如此黯淡的时代中,他这缕微弱的光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他能够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全力,用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在他放任士兵去杀烧抢掠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痛苦的,因为这其实已经完全违背了他内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百姓因为他的军队民不聊生,但是他不得不这么做。好在曾国藩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和当时牺牲的所有百姓的生命为中华精神留下了火种。曾国藩这一生积极承担并没有退缩,他最开始选择的路是靠带兵打仗为中华带来希望,而后来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带兵打仗的弊端,转而选择了弃武从文。无论他用了什么样的办法,他这一生都在努力的实现自己的儒家理想。所以我们仍然可以称曾国藩半个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