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知觉的倾向
到目前为止,很明显组多因素扭曲了我们对外界的诠释。社会科学家用归因(attribution)一词描述我们将行为赋予意义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对别人的行为归因,但我们常常使用两套不同的标准。研究人员揭示出许多导致归隐谬误的知觉倾向。(Hamachek 1992)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别人的想法一定类似于自己的观点,这种错误的假设广泛且频繁地发生在许多情境之中:
√ 你听过一个相当有趣但是带点色情的笑话,你假设这个轻度色情的而笑话不会冒犯一个有点拘束的朋友,结果还是冒犯了对方。
√ 一周以前你对朋友发火,说了一些让你后悔的话。如果别人对你说这些话,你会认为两人的关系到此结束了。心想你的朋友也会这样认为,于是你觉得再联络对方也没有用了。事实上,你的朋友认为他也有部分责任,结果他认为你才是想要了结关系的人。
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别人并非总是按照我们的方式思考和感觉的,因此假定彼此的想法类似可能导致问题。(Keysar 2007)你如何能找出别人真正的立场?有时候要靠直接询问对方,有时候靠着和其他人核对,有时则需要再深思熟虑后做一个成熟的猜测,这些替代性的方式都比单纯的假定“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反应”来的更好。
片段二:知觉检核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的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别人这样对你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言辞、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perception checking)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Sillars&Pomegranate 1997)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成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对于先前的三个例子,知觉检核可能会像这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你说你喜欢我所从事的工作”(行为)
“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诠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准确的知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知觉检核采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