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多姿多彩的民俗 任务二:古今民俗小贴士
【学习情境】
流传至今的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本单元课文,古诗中都介绍了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又有哪些文化意蕴?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家儿时等待腊八粥的馋样儿、赏析藏藏戏中藏着的动人故事、了解古诗中打动人心的节日习俗……
(一)学习活动一:课文中令人心动的民俗
1.忘不了的腊八粥
(1)通读课文学字词
①出示语文园地之“书写提示”。
②介绍字体,照着写一写,试着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③介绍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出生于湖南凤凰。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去世时已有500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
④检查预习效果:报默文中生词,轮转批语、订正。重点关注“盏”“筷”“褐”“搅”“稠”等字的写法。
(2)列出标题理情节
①请同学们默读思考: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并在全班展示。
③分清文章的主次。
(3)探究主次明用意
①以问题“《腊八粥》这篇课文为什么详写等粥,略写喝粥?”引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详写哪部分内容?
②借助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作者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呢?
(4)聚焦详写悟形象。
①在等粥的过程中,文中呈现了三处写“腊八粥”的段落,对比着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为什么要反复描写腊八粥?
②面对诱人的腊八粥,“八儿”有着怎样的表现?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形象?
③作者又是如何将传统美食与人物活动自然的联系在一起?
(5)写写最爱的美食。
同学们,让我们结合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吧!
2.讲一讲传奇的藏戏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56个民族各有自己的特色。今天,我们邀请同学们参加的是一次藏戏大讲堂活动。
(1)细读课文画导图。
①读课文,画出具体介绍藏戏特色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②小组内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怎样将藏戏的特点写清楚的?
(2)巧妙分工讲藏戏
①小组内分工合作,介绍藏戏。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述大比拼,看看哪个组的讲述最能吸引听众,最能深入人心。
(3)戏曲代言我能行
①学着作者介绍藏戏的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地方剧种、主要特色等。
②做加强戏曲的代言人,在班上也露一手。
(二)学习活动二: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
【学习情境】
节日习俗不仅出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里,古诗中也常常出现他们的身影,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1.读古诗明习俗
(1)借助线上资源读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和节奏,注意生字在词句中的正确读音。
(2)利用注释,关注字义、词义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古诗中节日的时间和节日里的习俗。
2.查资料知由来
(1)查一查:借助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老师、同学的资料,讲一讲节日的习俗。
(2)画一画:尝试将与古诗有关的内容画成思维导图。
(3)诵一诵:在小组内吟诵古诗,推选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
3.读古诗想画面
(1)想一想。反复诵读古诗,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
(2)你说我评。通过语言的描述,将古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展现在他人面前。
(3)写一写。结合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把自己当成诗人本人,写一下这首诗“诞生”的过程,注重画面的描述和真情的流露。
(三)学习活动三:触摸作者那别样的情愫
1.知人论事,体味情感。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为什么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的民俗?
(2)腊八那天,沈从文为什么选择写腊八粥?联系作者简介、拓展阅读不同名家写的“腊八粥”,感受其中所承载的不同意义(原来,腊八粥不仅是美食,它还承载着浓浓的情感,因为有情,所以腊八粥才更有味儿)。
(3)藏族有那么多的民俗文化,作者为什么单单介绍藏戏的艺术特?
2.发布贴士,引发共情
(1)推开作者心里那扇窗,我们就能触摸到他用这一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传递的独特的情感。下面把你的理解写在小贴士上,与大家一起分享。
(2)自主设计节日民俗小贴士,小组内交流完善。把小贴士陈列在展板上,向同年级的伙伴进行展示。
【学习策略】
1.感知形象策略。八儿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这一课后思考题指向了对人物描写的品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在想象中揣摩八儿的心理活动,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他的馋样儿。
2.想象画面策略。在《古诗三首》的教学中,借助诗句展开想象,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借助搜集到的传说故事或民俗资料展开想象,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十五夜望月》中,重在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院内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在反复吟诵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3.活动探究策略。“古今民俗小贴士”任务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在活动性、自主性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例如,“藏西大讲堂”这一活动着重让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课文,先在小组内进行讲述,然后派小组代表在班级里进行展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生发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4.体味情感策略。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或两个具有多种内涵、有着巨大的发散性的“要隘”或关键点,统领着文章的中心。《北京的春节》一文,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一条时间线去写?腊八那天,沈从文为什么写腊八粥?藏族有很多种民俗文化,作者为什么要写藏戏?这些问题的抛出,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思考。学生联系表达方法,可以领略到北京春节延续时间之长、节日氛围之热闹;联系拓展资料,可以感受到藏戏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联系作者简介及类文阅读,可以明白腊八粥是美食,也是文化。《腊八粥》这篇课文不仅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腊八粥的美味,还要展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展现那个时代不同的年味。
【设计者手记】
这个任务情境指向的基本是学生活动,但教学目标依然是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但是学习方式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是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而是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生发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如在《古诗三首》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三首古诗中习俗的由来,开展“小小节俗发布会”,这一活动能够拓展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再如,在《藏戏》学习中,组织学生开展“讲一讲传奇的藏戏”活动,借助照片、视频、思维导图等,让学生认识、了解、把握藏戏特点,再学着作者介绍藏戏的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地方剧种,并在班上露一手。几个有意义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梳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协同发展,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加深他们对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的了解。
作品中的一些习俗里所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教学时可以通过联系创作背景、拓展相关的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深体味。当然,要注意避免对民俗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过度挖掘,也要注意从众多的民俗文化中甄别、筛选出能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