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述道规
本原侵食“自然界外”形成本源,本源又产生阴阳之相。阴就是心元世界,阳就是物元世界。在本原,现实就是虚妄,虚妄就是现实,现实与虚妄共为一体。而从本原产生出来的相,以阴阳构成的世界,则运作的是现实常规,这个现实常规就是科学。而科技是改变心物世界现实常规的技术,当常规尽被打乱,那就会发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事,所以科技是追求极端的末路。科技带给了人类文明,带给了人类高级的生活方式,但科技带给人类的负面作用也是很大的。
原文:
反①者,道之动②;弱③者,道之用④。
天下万物生于有⑤,有生于“无⑥”。
①反:违反。 ②动:行动。指自然灾害。 ③弱者:顺其自然,不对立。 ④用:给予生存用来完善道。 ⑤有:指物元世界未爆炸前的状态。 ⑥无:本源,本源是无所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
译文:
违反道规,道就要行动;顺其自然不与道规对立,道给予生存用来完善道。
万物产生于有,有生于本源。
析文:
逆天行道,天地诛之,万人唾弃;顺其自然,合乎人性,功成身遂,天之道也。万物是由物元世界的大爆炸产生的,在此之前万物是一个整体。物元世界是由心元世界的存在转化过来的,心元世界又是由本源产生的,本源是无所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本源不是彻底的什么都不存在,如果是彻底的什么都不存在那是绝对产生不出来其它的,因为毫无现实根据。只有“无”里本来就已经有了才能产生出来其它。所以本源是无所有无所不有。
第41章 述层次
一个人和一个人的本质不同,所以一个人和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也不同。人生境界不同,那思维层次当然就不一样了。人的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三层,那就是上中下三层。自然哲学只有中人和中人以上的人才可以看得懂。所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层次为上等的人,对于自然哲学这种高级的文化会很敬佩,所以认真修学;层次为中等的人,会半信半疑。因为境界还不行,所以还需要师者的引导;层次为下等的人,从来都喜欢唯我独尊,狂妄自大。即使再高级的文化那也不会放在眼里。所以这种人总是在晃荡时间,终将一事无成。就算成了事那也是把造孽当事业干。
原文:
上士闻道①,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③,进道若退④,夷道若颣⑤。上德若谷⑥,广德若不足⑦,建德若偷⑧,质真若渝⑨。大白若辱⑩,大方无隅⑪,大器晚成⑫,大音希声⑬,大象无形⑭,道隐无名⑮。夫唯道,善贷且成⑯。
①道:自然哲学所阐述的大道之理,即哲理。 ②若存若亡: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指因境界不够而对哲理感到困惑。 ③明道若昧:明悟的道好像愚昧一样。 ④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好像后退一样。 ⑤夷道若颣(lèi):平坦的道好像有坑洼。 ⑥上德若谷:上德好像无际的空谷。 ⑦广德若不足:广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够。 ⑧建德若偷:树立道德形象好像偷窃一样。 ⑨质真若渝:真实的本质好像会更改。渝:更改,改变。 ⑩大白若辱:很洁白的自尊好像受了侮辱。 ⑪大方无隅:广大的方正好像没有角。 ⑫大器晚成:成大气候的人较迟才成就。 ⑬大音希声:巨大的声音恰似响声希少。 ⑭大象无形:广大的道没有形状。象同“相”,指相之道。 ⑮道隐无名:道隐约而没有知晓者。 ⑯善贷且成:完美给予并且使其成就。
译文:
层次为上等的人听到哲理,不断地将其实践;层次为中等的人听到哲理,因境界不够会感到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层次为下等的人听到哲理,因境界低下会感到荒唐而大笑。不笑,就不足以称为哲理。所以用言语来解释其原因:明悟的道好像愚昧一样,前进的道好像后退一样,平坦的道好像有坑洼。上德好像无际的空谷,广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够,树立道德形象好像偷窃一样,真实的本质好像会更改。很洁白的自尊好像受了侮辱,广大的方正好像没有角,成大气候的人较迟才成就,巨大的声音恰似声音希少,广大的道没有形状,道隐约而没有知晓者。只有道,完美给予并且使其成就。
析文:
本原是由至净圆满的永恒和至恶浊劣的永恒共同构成,这两者其实质完全不同,但其却共为一体。因为不同但却又共为一体,所以就产生了矛盾,这就是一切矛盾产生的根本。矛盾由来已久,是因为本原就已存在。既然矛盾就已存在,那就要化解矛盾,化解矛盾是首当其冲。矛盾就已存在,若再进行对立,那就是乱上加乱。若陷入这种混乱的困境并且长久不能自拔,那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也不行,真是相当的受罪。因为要彻底解决矛盾,所以才要追求解脱。解脱后回归本性,回归至净圆满的永恒。回归了本性就永远没有了对立永远没有了矛盾,至恶浊劣的永恒也彻底不复存在。这就是终极归宿。本性与祸性实质完全不同但却又共为一体,这就是大矛盾。而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等,这些都是由心性产相的小矛盾。对于大器晚成一定得认清,有的人生命运行轨道特殊,经过了多少的岁月历经沧桑才取得了成功。这成功是一番与众不同的大事业,所以大器晚成只限于某些本质与众不同的人,只限于某些生命运行轨道特殊的人。有的人迷信自己是个特殊者,认为自己大器晚成,所以一直在晃荡时间浪费生命,但却还盼着自己有一天成就一番大事业。其结果是发甲都已花白但却还是一事无成,最后只能抑郁的一命呜呼。
第42章 述过程
道产生万物有一定的过程,其过程就是本原侵食“自然界外”形成本源,本源又产生阴,阴又产生阳。从宏观上讲,阴阳共生;从微观上讲,阴阳有先后。先有阴,后有阳,阴先于阳不到一瞬间,这个不到一瞬间究竟是多久,没人知道。哲学家不知道,科学家也不知道,唯有天知道也。
原文:
道①生一②,一生二③,二生三④,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⑤而抱阳⑥,冲气⑦以为“和”⑧。
①道:本原。 ②一:第一者本源。 ③二:第二者阴,即心元世界。 ④三:第三者阳,即物元世界。 ⑤负阴:不着重阴,即不着心相。 ⑥抱阳:着重阳,即着物相。 ⑦冲气:不断补充生命力。⑧和:生命力充沛。
译文:
本原产生第一者本源,本源又产生第二者阴,阴又产生第三者阳,最终物元世界膨胀到极点就发生了大爆炸从而产生了万物。
万物不着重心相却着重物相,不断补充生命力就是“和”。
析文:
自然以外是什么都不存在的“界域”,本原产生相需要“界域”来承载,所以侵食了“自然界外”,从而形成本源,本源与本原还是一体的;然后本源又产生阴,阴与本源还是一体的;最后阴产生阳,阳与阴同样也还是一体的。因为一切都是一体的,所以最终才能回归自性。一是本源,二是阴,三是阳。本源是无所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阴是以心元存在所表现的唯心世界;阳是以物元存在所表现的唯物世界。本源是相,阴是相,阳也还是相。相之道就是这些大相的统称。放下了物相,再放下了心相,最后放下了相源,有了功德然后就回归了自性。物元世界是最后一个相,壹是本源,贰是阴,叁是阳,而阳就是物元世界。人天生就着相,尤其是着物相,所以唯物主义是正常现象。因为唯物所以才把物质的物元世界称为唯物世界。本原产生相,是先本源然后阴最后阳;而回归自性则是与其倒着来,先放阳再放阴最后放相源。其中有一个条件非常重要,那就是功德,功德是回归自性的中介物。生命者在世道的生命体是唯物世界的身体和唯心世界的心共同构成,所以身心就是生命体。回归自性是踏着自然规律返璞归真的大道走,是倒着来,所以当然就得先放物相。人着相是按自然规律产生相的顺序走,而人不着相是按自然规律回归本性与其产相时的顺序反着走,哪一个相在最后,当然哪一个相着的最重。物相在最后,当然物相就着的最重,所以才唯物,所以才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之灵如此,万物之其它更是如此。万物之灵高于万物之其它,在于可以解脱。物相和心相,物相在前,心相在后。身体属物相,心灵属心相,所以身心之相是以身体所着重。身体着重,身体以外的那些世物更是着重。生命体是由物相之身和心相之心共同构成,要说完全不着相那根本不实际。但如何能做到不着相但还又实际了?那就是阴阳平衡之道,心物平衡了就可以既不着相而且还又实际了。所以阴阳平衡之道才能顺其自然合乎人性,找到终极归宿。
——✨品牌战略营销策划探索者
独立思考价值内容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