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起“本能”时,我本能想到的就是饿了吃、困了睡、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就哭……
我们先通过一个著名的猴子吃香蕉的实验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本能,它又是如何演化形成的:
三只猴子被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的中央挂着一串香蕉,任何一只猴子去拿香蕉,另外两只猴子就会被电击。很快,猴子们就学会了,拿香蕉是一个会给猴子群体带来麻烦的行为,所以只要有一只猴子试图去拿香蕉,另外两只猴子就会制止它甚至将它暴打一顿。
但当三只猴子都学会这一规则的时候,心理学家用一只新猴子来替换掉了其中一只老猴子。这时候,你可以预想到这些情况:
第一,新猴子肯定会去拿笼子中央的香蕉;
第二,两只老猴子会制止甚至殴打它。所以在新猴子没有电击惩罚的情况下,也很快意识到了:“拿香蕉是一种禁忌。”
之后,,猴子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香蕉不可以拿的“习俗”,却能始终在猴子群体当中保留了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社会规范的起源,这些规范逐渐演变成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应激反应,也就是本能,它对我们产生了深远作用:
1.本能是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通过长期的进化形成的一种自动化模块,是一种意识自动化的反应,尤其是早期人类和自然界适应周围环境的生存法则。
在早期的人类和自然界,能够生存下来,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对环境和场景的反应速度,不然生存机率会大大降低。他们做决策的时候不是依据一套理论或推理,完全依据自己的感觉,比如我们的嗅觉,觉得气味难闻,就是已经在报警了;如大的花朵一般不怎么香,因为它已经有了视觉的优势,而小而颜色暗淡的花一般就会比较香;肉食动物的犄角一般不会很长,主要靠锋利的牙齿。
大自然的设计遵循的是经济而简单的原则,以最直接、简单、快速的反应来应对周围的环境。
2.通过本能可以挖掘人的巨大潜能
想想汶川地震时候,出现了多少感人的场面,母亲用自己的身躯在上方护住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得以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但是我们能否一味地相信我们的本能呢?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促进的正向积极作用么?
我们很少去探究我们本能反应背后的逻辑和它适用的情景。 我们只是简单地,将这些代代相传的、已经固化的思维、行为模式,应用到现在高速演变的社会中。所以,本能也会带给我们与生俱来的缺陷:
比如,买彩票时,你会认为5个“5”的中奖概率大,还是“34215”的概率大,显然我们不会认为5个“5”的中奖概率要大,但从统计学角度来说,这些数字的中奖概率一样大。
再比如,有一位叫尼赫鲁的教授,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任职,他精通梵文,订阅了《印度文化》的期刊,每天晚上在家写诗,也喜欢收集佛像。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尼赫赫鲁教授更有可能是个印度文学教授,还是个细胞生物学家?
我们本能地会认为他是一个印度文学教授,因为他有一个印度文学教授该有的典型特征,但事实上他是一个细胞生物学家的概率会更高,因为在整个美国,只有100个印度文学教授,却有5万个细胞生物学家。虽然尼赫鲁教授的特征和印度文学家的特征匹配度高达90%,而和细胞生物学家的特征匹配度只有5%,但把这个匹配率乘以基础概率后,就会发现,尼赫鲁是细胞生物学家的概率是印度文学家概率的2.7倍。
我们就是这样经常做着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愚蠢的判断。
所以,需要学会去本能,做到反本能决策。
我们本能地会去躲拳头,但事实上手的速度和灵活性要远远高于头的速度和灵活性,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拳击手就要在一开始学会不眨眼睛; 不要用手去打高尔夫,不要用脚去跑步,插进水里的筷子并没有变弯;又细且螺旋式溢出很长的蛋筒的量要小于又粗又短的量;股票不是便宜就好,跟单价没关系,跟涨幅和跌幅相关。
管理本能
美国资本市场的红颜教母阿朗德说过一句话,当你说“我爱你”的时候,你要明白,你真的有我吗,当你有我的时候,你才有权利说爱别人。就像当我们说 “我认为”时,“我”真的存在吗,还是“大家”的认为。
本能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正在发生着高速地变迁。
要摆脱文化和社会影响对我们的直觉思维,要对传统、权威、惯例保持疑问,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理解周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