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形成自己的想法的,答案在我们的经历中。我们的想法又是怎么改变的,倒是可以“控制”一下。
我们虽然在平时更多的强调“对事不对人”,但其实每一件事都是个人偏好与选择的结果,在讨论的时候其实是“对人不对事”的,因为要改变这件事的执行方式,就是改变相关人员的想法嘛。
然而没有人喜欢被改变,被说服就意味着自己从过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错误的,自己被推翻、被打败了,实在不是一种容易接受的事情。
引起共鸣当然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但我们无法在每件小事上,都能找对大家的共鸣点,大多数时候是费力不讨好的。
那么另一种方法的可执行性就高多了,那就是给对方更多选择权。
说教式劝导,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想要改变我们想法的方式之一,但没有人因为说教而有所改变,因为说教实际上是在让我们一直思考反例的存在,强化固有的想法。
那怎么给对方更多选择权呢?
很简单,第一个是把“你应该……”换成“我需要……”。“你应该……”的意思是对方错了,需要道歉,并且让对方的面前没有选择,只好固守;而“我需要……”则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了一点,或许对方应该感谢你。
第二个是把“你问什么不……”换成“你为什么要……”。同样的,“你为什么不……(比如说戒烟)”的强势提问,是在逼迫对方再次回忆吸烟的原因,从而忽略了吸烟带来的危害;而换成“你为什么要戒烟”就是给对方强化吸烟的危害,并在吸烟和戒烟的权衡中会更倾向于戒烟。
让别人有退路,反而有更高的说服力,尤其是在对方可以反悔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抵挡这样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