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战、民权运动高涨的20世纪60年代,鲍勃.迪伦的一首《答案在风中飘荡》曾经被广泛传唱 。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首歌的旋律不禁在我耳边一直萦绕: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一个人?
一只白鸽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滩上?
炮弹要飞行多少次才能永远被禁止?
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冲进海洋?
一个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扭多少次头还是假装看不见?
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能看清天空?
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要牺牲多少生命,他们才能明白已经有太多的死亡?
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李安,运用最前沿的电影技术,围绕来自德克萨斯的普通士兵比利.林恩,纤毫毕露地、纪录片似地展示了反恐战争背后美国社会的百态。
比利.林恩因为勇救战友的行为被偶然拍摄下来,而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于是他所在的小队,被短暂派回国内执行公关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参加全美橄榄球联赛的中场表演。
影片讲述了他们回国休假中的遭遇。
围绕他们,明显地有两群人。一群是消费、利用他们的人:好莱坞、各色媒体、富豪名流……其中以德州体育大亨,中场表演所在的球场老板诺曼为最典型代表。他们只是把比利.林恩及其战友们当成吉祥物、当成谋利的工具。诺曼当着媒体大谈战士们所代表的美国精神,大谈正义战胜邪恶,大谈英雄主义,balabalabala……真是说得天花乱坠,甚至留下了动情的泪水。然而当他要向战士们收购他们经历的电影改编权时,却露出了财阀本色,拼命压价、锱铢必较,不肯为他的英雄们多花一美分。
另一群人,则是和战士们一样的普通美国人,其中包括战士们的亲人和朋友。他们理应是战士们所服务,所捍卫的对象,可他们生活得并不好。比利.林恩小队中的战士们,往往都是因为家庭、生活中的困难,而不得不披上军装,谋求参军的福利来改善困境。比如比利.林恩参军就是为了因车祸而受重伤的姐姐的医疗费。小队中墨西哥裔战士的朋友——那位诺曼大亨的一名普通雇员——的一番话说出了多少美国大兵参军的真相:我的薪水很低,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干这份工作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因此我想参军,一参军就有几千美元的福利……
还有许多普通美国人,对战士们根本不理解、也不尊重。反恐战争只是遥远的新闻,他们所关心的只是眼前的工作、甚至娱乐八卦。
影片以细腻、不动声色、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这场“中场战事”中的种种荒谬。使观众们不禁要问,比利.林恩和他的战友们,究竟为何而战?
是为了像诺曼这样的大亨吗?可他们只是把战士们当成工具;是为了普通的美国人吗?可他们并没有因为战士们的牺牲而生活得更好;是为了正义、为了消灭独裁和恐怖主义吗?可影片中战士们闯入普通伊拉克人民家中把父亲带走时,孩子那仇恨的眼神已经告诉我们:他们只是为当地带去了暴力、混乱和仇恨。
最后,比利.林恩拒绝了姐姐的安排,选择和战友们回到战场。他是为了战友的情谊,为了不放弃自己对战友们的责任。
可是这种情谊和责任能够支撑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去不断地杀戮吗?
如果,他们面对的不是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而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为人民解放而战的战士,那么这种情谊和责任难道能使他们避免败亡的命运吗?
如果,全球统治者们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为了各大帝国的利益而驱使数以千万的士兵们互相杀戮,直到一代青年都死在战场上,那这种情谊和责任难道不会转化为滔天的怒火,使得成打的皇冠再次落地吗?
比利.林恩也许找到了支持他回到战场的目的,然而若是继续追问下去,“为何而战”这一问题的答案却还在风中飘荡⋯⋯
影片的最高潮,展现了盛大的橄榄球赛中场表演:明星的高歌、拉拉队员们的热舞、华丽的队列表演、灿烂的烟火—真是辉煌无比。然而从战士们的视角看去,却充满着混乱、荒谬和虚假。这正预示着美帝国反恐战争辉煌大业的背后,却是混乱、虚伪和荒谬,是千万普通士兵的白白牺牲,是无可奈何、盛极而衰的帝国命运……
影片结尾,比利.林恩和他的战友们在一片混乱中,一无所获地踏上归途,他们将回到万里之外的沙漠,继续杀戮和牺牲。12年后的今天,伊拉克仍旧在战乱中,比利.林恩和他的战友们中可能也有人已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要牺牲多少生命,他们才能明白
帝国星辰大海的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的血泪
要牺牲多少生命,他们才能明白
人类应该和平共处,不能为富豪权贵而互相杀戮
要牺牲多少生命,他们才能明白
已经有太多、太多、太多的死亡
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