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今日学习部分好句摘录:
1.但是,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想法:首先,你赞同自己可以随时改变,这个理论吗?
我不能接受这个理论,虽然知道人无时无刻由于接收到不同的外界信息可能会在无意中有所改变,但是这些改变不是立刻就能看到效果的;
比如改变对某些人的偏见,有的人长的像一个坏人,因为他尖嘴猴腮贼头贼脑,有一双机灵的眼睛;
然后人们下意识就对他下定论,这人一定不是个好人;
难道好人一定要长得慈眉善目才能定义吗?
在不了解之前,先不要用以往的经验对现在发生的事情评论;
假设你可以不受过去的影响立即改变思想,我更感觉这个人很像橡皮泥,没有自己的主见。
2.“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当然,我们不可能让人际关系消失。
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正如你所说的,“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这一前提根本不可能成立。
想法:大家有没有看过《装在套子里的人》,这里面的主角就是一个想自我封闭的人,人们发现他无时无刻身上不带着几个套子;
这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文章了,记不清故事的情节,但最记得这个人很喜欢钻进套子里,躲避现实。
为什么说如果没有人际关系就不会有烦恼呢?
因为在现实中,如果一个人特别生气时,而你让他在那里自言自语没人应答他很快就会觉得没意思,会自己急刹车;
这是因为没有语言上的摩擦,而如果只有一个人生活,完全不与外界接触,那么他做事情就不需要商量,也不用顾忌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算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吧!
3.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想法: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主观看法,就像你可以选择积极与消极两种态度一样,有些人只能从事情中看到最坏的一面,却没有留意到好的那一面,将弊扩大。
4.我之前说过,在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那么,价值究竟是指什么呢? 例如,价格昂贵的钻石或者货币。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些价值,并会说1克拉多少钱或者物价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换种角度来看,钻石之类的东西也只不过是石块而已。
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即使1美元纸币所承载的价值是一种常识(共通感觉),那它也不是客观意义上的价值。
如果从印刷成本考虑的话,它根本不等于1美元。
想法:每个人都能为同样的物品附上不同的含义,比如初恋的定情信物,某某纪念日的纪念品,镶嵌在玫瑰花上的巧克力也有了丰富的内涵;
回头想想,不是这些物品多么独一无二,而是我们给它们的定义才让这件物品的价值变得珍贵;
而自卑的来源也是我们自己为自己下的定义,而且会找出很多自己的缺点。
5.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独自站立;他们学会语言,可以与周围的人自由沟通。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
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中形象,但也会迎来失落,从而产生指责自己的念头最后由此诞生自卑感。
6.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
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想法:所以觉得事情已成定局的人就不会有重新奋斗的想法,他们觉得既然已经不能更改那么在去努力也是没用的;
首先,有失去必有得到,至少还能总结这次失败的经验;
其次,是不是真的山穷水尽了,还是自己找了借口把这条路封死了,认为自己很差,没有希望走下去。
我记得很多成功人士小时候都是带着各种缺点的人,比如成绩不好,没有自信,家庭穷得读不起书; 但是他们不想过平庸的生活,所以自己创造条件,成绩不好的人也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最后把他变成能赚钱的本事;
读不起书的人一边打工一边上学,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样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