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之后,在道德中,对于欲望、实践智慧与幸福都有新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要讨论个人的选择,为目的实践的问题.在讨论了形而上的理论哲学后,继续讨论伦理,政治类的实践哲学,可以知道实践是为了验证理论的.
首先我同意伦理选择中不能走极端。
欲望,实践智慧,幸福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苏格拉底回答这个问题用了道德知识主义的概念。德性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欲望不是源动力,如果知识足够,那么就不会犯错了。同样的道理,在求知的过程中,自然会得到智慧,幸福。
柏拉图用理念论更加理想化回答这个问题。善的欲望普及在大众中。然而大众又是无知的。理念高于感官,而求真又高于欲望。在理念世界里,欲望,智慧,幸福都是可以塑造的.
亚里士多德从经验出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加有操作性.欲望是正常的,通过教育和理想思考,可以作为更明智的选择.极端地服从非理性欲望,叫冲动,很容易忽略事实,犯下大错. 而完全服从理性,抑制欲望,同时也抑制了灵感,情感,很容易会伤害周围爱你的人.
其次,我不同意行为上要谨言慎行.在很多场合,更需要厚积薄发,力挽狂澜.亚里士多德认为谨言慎行是一种实践智慧.不是追求幸福的工具,而是幸福的一个部分,一个生活习惯.这样规定了个人伦理行为规范,也需要自我约束能力强的人去执行。
但在现实中,比较难以把握。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有时候就需要勇往直前。在实践谨言慎行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尤其在重大问题上原则问题上,要有可为有可不为,需要当机立断。
最后,殊途同归,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中庸的处世之道。虽然有别于中国儒家提出的中庸思想,但是还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
在儒家中,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中不偏,庸不易,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现代人对此有所曲解,中庸并非指中立平庸。亚里斯多德也强调中庸并非舒缓情绪,而是在合适时机做出合适选择。
在道德上的个人伦理选择上我更加认同儒家中庸,积极进取,求真求仁。
欲望永无止境,智慧用之不竭,幸福只需要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