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倾听不能滥用,那什么时候可以使用积极倾听呢?必须要等到发生了严重的问题才可以吗?事实恰恰相反,对孩子来说,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令人烦恼的小麻烦和情绪。这时候,家长就可以通过积极倾听的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把你对孩子的爱和尊重表达出来。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例子中,妈妈并没有用“会好的”“不疼不疼”等话语安慰孩子,也没有用“不要哭了,你是个男子汉”这样的评价和命令。而是尊重了孩子“疼”的感受和事实,孩子自己便找到了解决办法。
孩子有明显情绪表露,如沮丧,生气,恐惧,大哭,烦躁等时,接纳孩子的情绪,使用积极倾听比安慰、威胁等要有效得多。而有时孩子会发出奇怪的编码,比如:
死是什么感觉?
爸爸,你还是男孩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
我以后会结婚吗?
如果这时候,你为这些包含着情绪编码的问题提供直接的答案,那么无形中你就丧失了一次帮助孩子解决真正问题的机会。积极倾听就像剥洋葱,耐心的一层层剥开,才能看到问题的核心。
比如第二个问题,作者就曾和女儿有过这样的对话:
家长在使用积极倾听时,常常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感觉使用时效果并不理想。也许是在使用积极倾听时,犯了下面几种错误:
1.通过“指导”来操纵孩子
如果,家长是想通过积极倾听的方法达到让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目的。那只能很抱歉的说,那是不可能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你不是真诚的想要跟他交流,而是另有目的的沟通。这种间接的控制会让他害怕,独立性受到威胁。因此,沟通的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2.打开沟通之门后,再“砰”地把它关上
一开始,家长通过积极倾听的方法,鼓励了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然后再插入自己的评价,说教和建议,从而使良好的沟通中断。
3.“鹦鹉学舌”的父母
父母在使用积极倾听时,回应的并不是感受到的孩子的情绪感受,而只是把孩子说的事实再重复一遍。比如,孩子生气的说:你是一个大坏蛋。而家长回应:你的意思是我是一个大坏蛋。单纯的复述孩子的话,却没有抓住孩子生气这个情绪,是起不到引导孩子进行深入沟通的作用的。
4.缺乏共情的倾听
孩子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他们在与父母沟通时,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而父母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他们对孩子发出的信息反馈里没有涉及情绪的内容。
5.在错误的时间使用积极倾听
父母和孩子都有可能在某个时间并不愿意进行深入谈话。孩子可能暂时想自己待一会儿,而父母有时也可能缺乏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要使用积极倾听,打开门就离开,反而容易伤害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