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九十二【690】2024-2-21(2)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坐见者四次,立见者一次。围棋二局。陈舫仙来一坐,将告示稿作毕。旋又见客,坐见者二次。
接奉廷寄,知僧王于二十四日接仗失利,邸帅阵亡,命余赴山东剿贼,李鸿章署江督,刘郇膏护苏抚,为之诧叹忧愤。
中饭后至幕府一谈。旋阅本日文件,李小湖来久谈,篪轩、省三来一坐,核批札各稿,小岑来久谈。夜核各信稿,二更与儿辈看星。三点睡,疲倦极矣。
同治四年(1865)五月初三日
奉命充当捻战统帅
在太平天国时期,与太平军结为盟友共同对抗清朝廷的还有一股强大的势力。这股势力名曰捻军。捻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康熙年间。那时,淮河两岸穷苦民众,为反清而结成团体。这个团体辈称之为捻党或捻子。捻即组合、联合、抱团打伙的意思。以数十人活数百人为一股,谓之一捻。居则为民,出则为捻,互不统属。
咸丰元年,河南南阳等地捻党揭竿而起。次年初,安徽亳州捻党首领张乐行等在蒙城雉河集聚众起义。从那以后,捻子被称为捻军。咸丰三年,太平军北伐路经安徽、河南,各地捻党纷纷响应。咸丰七年,各地捻军首领聚会雉河集,公推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这年二月,捻军接受太平天国领导,洪秀全封张乐行为怔北主将。但张听封不听调,捻军独立行动。十年,太平天国封张乐行为沃王。同治二年,张乐行战败被杀,捻军势力大为减弱。同治三年,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与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会师,捻军复振。同治四年四月,清廷剿捻统帅、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今菏泽)遭捻军围歼而被击毙。五月初三日,曾氏奉到上谕:“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着即前赴山东一带,督兵剿贼,两江总督着李鸿章暂行护理,江苏巡抚着刘郇膏暂行护理。”初五日、初七日,曾氏连接三道上谕。朝廷急如星火,连连催促曾氏迅速启程。
而此刻的曾氏,心里非常为难。第一为难是在情绪上。打了十多年的仗,曾氏本人连同大部分湘军各级将领都有一种厌烦心态。尤其是曾氏,多年征战生涯所遭受的内外苦痛,已让他心力交瘁,况且年届五十五岁,多种疾病缠身。他的人生宗旨已明显地趋向于道家。南京打下后,他写给老九的十一首贺寿诗,贯穿其中的主线便是老子“功成身退”的思想:“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已寿斯民复寿身,拂衣归钓五湖春。”“与君同讲长生诀,且学婴儿中酒时。”这些诗句与其说是写给老九的,不如说是曾氏自己心曲的坦陈。这时的曾氏,他何尝愿意再来督带兵勇奔赴前线?
第二为难的是能应征的将士缺乏。吉字营在曾老九离开南京后,便大规模地裁撤,五万人马眼下只剩下作为护卫亲兵的三千人。要调则只能调刘松山的宁国一军,还不知道这支部队愿不愿意北上。能打仗的刘铭传的淮勇,人数少,不敷分拨。今后只能派将弁到徐州去另摹新勇,但这需要时日。
第三为难的是跟捻军打仗要依靠骑兵,因为捻军的优势在于马队。但无论湘军与淮军,都缺乏 这支部队,必须去古北口采买战马,再加训练,同样不是三五个月就可以办好的事情。
第四为难的是要扼住捻军北进,唯一可持的天险在黄河,故而必须兴办黄河水师。训练出一支能打仗的水师亦不容易。
五月初九日,他给朝廷上折,沥陈万难迅速北上的种种情形,除情绪上的难处不便说外,其他的各种为难,他都细细地向朝廷作了报告。同时又上一附片,说自己“精力颓惫,不能再任艰巨”,“近闻贤王郓城殉节之信,弥加焦灼,存心无故惊怖,更事愈久,心胆愈小”,恳请朝廷另简知兵督办北路军务,以宽他的重责,他愿以闲散人员在军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