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非常善于背诵原则,在回答提问时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可是却很少看到他有任何重要的能力提升。
这是因为,原则是抽象的,原则本身不能“动”,它们只是在指导动作或行为时才是正确的。
因此,在学习了原则之后,我们还要学习快速学会外语最重要的7个关键行为,只有把这些具体行为好好用在我们的外语学习上,我们才能享受到外语快速提升的乐趣和喜悦。
01 行为一:多听——快速长好“外语DNA”
我们在学外语的时候,几乎大家都是先背单词和学语法,觉得单词积累到一定量和会一定的语法,才能听懂外语。
实际则不然。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大脑要首先熟悉外语的声音规律,才有机会听懂。
在熟悉声音的基础上,累积词汇变成了一个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
因此,我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不断找机会多听外语,先解决“外语过滤”问题,然后享受外语听力剩下来的6个阶段。
1.先解决“外语过滤”的问题
外语听力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外语过滤”没有被建立起来,导致了人们多多少少听不见或听得很模糊的感知现象。
我们要把自己的大脑,长时间“泡”在外语的声音里,从而让外语声音、语感都渗透到大脑里。
这样就会给大脑足够时间习惯听外语音节,最终建立外语音节的声音过滤。
“泡”有两种方法,一是经常故意进行“泡脑子”的活动;二是听音乐,且多次重复听,把外语听得熟悉而清晰。
2.“泡脑子”的特殊训练方法
“泡脑子”有两种训练方法。
一是,和外国人待在一起,多听他们说话;
二是,听外语音像书,最好是我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泡脑子”的训练帮我们顺利通过外语听力的6个阶段。
“泡脑子”的训练可以帮我们顺利通过外语听力的6个阶段,从而全面解决外语听力问题。
(1)听得模糊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绝对不要刻意去记住,更不要去依赖中文字幕。
否则,我们的大脑会开始变得非常懒惰,注意力就会走到文字上,而忽略提高自己的外语听觉能力。
我们要尽量多听几遍,同时,要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听外语的节奏和旋律上。
(2)开始听得清楚,别名又叫外语过滤建立好了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听清每一个声音和音节,我们的大脑已经建立好外语音节的过滤。
(3)准确预测
重复多听固定内容的时候(词组歌、音像书等),听到每一段录音之前,我们的大脑好像已经在播放接下来的内容,这是进入了准确预测阶段。
本阶段,我们的语言学习中心已经在掌握外语内容出现的概率,这也是用外语灵活应变的基本功。
(4)直接听懂外语的意思
当我们进入到这个阶段,根本不需要翻译,一听到内容,心里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
虽然我们能直接感觉到外语的意思,但很可能不能迅速翻译成中文,这个反应是自然的。
因为学习外语的目的,首先是要能够直接知道外语是什么意思,翻译是后续的功夫。
(5)跟着唱
跟着唱就是我们的外语已经熟练到,在听外语内容的时候,大脑自然地能提供每一段内容的词组。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一边听一边跟着唱。
(6)开口说话
进到这个阶段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出现的。
比如,我们可能会在无意中突然有外语的词组从口中蹦出来,这是我们的潜意识自己练习的表现。
再比如,我们进入一个场景的时候,可能是去买东西,或者去问路等,脑子里会自动出现合适的外语。
而这些根本不需要经过思考,自然而然地从我们的口里“溜”出来。
02 行为二:先认识含义,后明白词
“获取”自己母语的基本逻辑与核心原理,就是根据一系列不同的信息,先认识到含义,在已经懂含义的基础上,联结声音的标签,因此学会“某某声音代表某某含义”。
即学会外语,要先懂意思,再认词。
我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整体环境,通过已知“获取”未知。
1.用肢体语言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肢体语言占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85%以上。
看肢体语言的时候,我们不一定需要想到任何确切的字或词,要凭感觉知道别人在表达什么,这个会产生可理解意思的输入。
在“懂”的基础上,我们听到生词,因为已经懂意思,所以往往比较容易记住它。
我们呆在“泡脑子”的状态的时候,不要故意翻译成中文,要从场景和身体语言明白对方在表达什么。
2.利用整体环境和场景
当我们开始注意到,肢体语言与整个上下文的联系时,就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对所表达含义的敏感度。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微妙的动作和信息,充分让自己体验“可理解输入”的环境。
3.通过已知“获取”未知
先明白含义,是“获取”外语的必备条件。
除了肢体语言和整个场景的表达含义之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已经会的东西,来帮助自己掌握更多新的内容。
(1)利用日常知识
(2)利用外来语
只要你听到一个词,听起来很像你已经会的中文词,而在上下文里,含义说得通,就可以当成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3)利用已经熟悉的内容来学习
多看自己看过的,并且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外文电影。看的次数越多,我们能吸收的外语自然越多。
(4)中外对照法
可以把外语的词组和中文的词组对照在一起来学习。
03 行为三:大胆组合,大量去用
自然“获取”母语的过程,不是先累积很多单词,然后规规矩矩地说话。
正确的方法是,用自己会的单词,使其拼凑在一起表达意思。
不管自己词汇量的多少,完全能拼凑来说话,而这个效果,会比你能想象的还厉害得多。
比如,10个表示名称的词(名词),10个描述动作的词(动词),10个形容词,就已经拥有了1000(10×10×10)个能用的机会!
我们不需要会很多,我们需要的是,把已经会的大量拼凑并组合起来,大量去用!
(1)生活语法
语法是通过自然阶段来“获取”的,大量造句表达其含义是一个建立外语语感非常好的办法,这是我们制造外语语法所需要的地基。
任何语言都有两种语法,即“学术语法”和“生活语法”,它们的不同在于“学术语法”让我们使用专业术语,分析和描绘每句话。
(2)生活语法的类型
生活语法就是我们平时用来组织语言的自然规律。生活语法的规律包含了几方面:
1)用词的顺序,“我喜欢你”和“你喜欢我”的意思完全相反。
2)“小逻辑”,把不同含义连接起来的固定或半固定词组,比如英语的“if…then…”(如果……那么……)。
3)“词粒子”,用来表示不同状态的前缀和后缀。
4)利用比喻,揭开复杂的“学术语法”无法破解的含义之谜。
经过多次遇到一个规律,可以一步一步把它的功能摸清楚。掌握这些规律的方法,是多听中文外文对照的学习内容,发现有关规律,把外语的规律直接联结到我们心目中的概念。
听了多次,习惯了之后,自己可以开始故意拼凑造句,这样可以很快习惯使用这些生活语法的规律。
(3)词粒子
词粒子是生活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词,可能只是一个有功能的小声音。
英语中的小声音,如:“…ing”、“…ed”等,它们都有特别的功能。
每一种语言都有词粒子,使用词粒子的规律,根据不同语种有所差异。
(4)用括号法找含义
我们要明白,括号里的,都是独立的概念,括号之间是胶水词。
在理解和用外语的时候,在自己心目中要用“括号”把内容分成小的含义包,然后用胶水词把含义包链接成长句即可。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一步一步把含义包分解得越来越细!
04 行为四:从核心高频内容开始学起
为了把英语学得透彻,并且达到完全像母语者一样,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外语的核心,掌握外语的高频词即可。
所谓高频词就是沟通中出现频率高的外语单词,高频词是外语沟通的核心。
语言学家经过30多年的研究已经证明,英语的核心高频词只有3000个,这些高频词足够你应付日常生活、工作和商务沟通需要的98%以上。
更有意思的是,1000个高频词足够你应付日常生活、工作和商务沟通需要的85%以上。
为了迅速把外语掌握好,必须先好好学习出现频率最高的外语单词和词组。
首先,要找到使用外语高频词这个理念创造的学习课程资料。
其次,从日常场景对话开始学习,因为,外语最高频词肯定会出现在日常的场景沟通里。
外语学习内容贵精不贵多,学习的过程一定要遵守质量第一,数量第二的原则的。
一定要先把外语高频的单词和词组运用自如,这样做要比大量储存单词更有价值。
记住:把核心内容掌握好之后,所有其他你要掌握的外语内容,会变得更容易获取!
05 行为五:找一个好的外语家长
找到外语家长是快速学会外语不可缺少的“绝招”。
一个外语家长绝对不是一个老师或一个外教。家长的任务绝对不是“教”你外语,家长的沟通方式跟老师不太一样。
外语家长的角色是“助你学”绝对不是“教”!
(1)什么是语言家长?
所谓语言家长,就是类似“孩子家长”的一个角色,他会为我们创造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帮我们逐渐培养语感,用舒服的方式给我们正确的反馈,让我们的沟通产生效应。
选择语言家长的时候,不要找想教我们的人,一定要找喜欢和我们沟通的人,这样才能让我们拥有一个有可理解输入和“没有批评”的良好学习环境。
(2)狭窄输入
经常与外语家长交流,也会创造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条件,叫做狭窄输入。
跟一个外语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他肯定会重复多次、用他习惯的说话方式跟我们沟通。
因此,我们很快能够掌握这些表达规律。
很少有外语家长会在说话的时候频繁地跳领域。我们跟他交流的时候,能确保自己在一个相对固定范围内。
这个“狭窄的沟通状态”会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增加信心。
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来保证自己处于“狭窄输入环境”。
如果我们能在早期多让自己面对相同的内容,或阅读同一位作者的书,就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可理解输入的环境。
狭窄输入的原理告诉我们,选择外语学习内容时,一位作者的著作,完全可以支撑我们掌握外语的核心,把这个核心掌握好之后,我们就有能力接触新的内容,面对新的沟通对象!
06 行为六:掌握发音的绝招
发音需要一定的功夫才能练好,但是下功夫把发音练得准确,带来的结果是特别值得的。
(1)发音问题来自于面部肌肉和耳朵
发音问题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面部肌肉僵硬,达到不了要求的位置;二是大脑不习惯外语的一部分声音,早期学习的时候,这些声音会听得很模糊。
(2)错误学习方法把发音搞得更糟糕
要学好任何语言的发音,要经过多听和模仿声音来实现。
学外语发音的时候,必须先从声音开始学起,绝对不能从文字开始。
(3)最准确的外语发音练法
准确发音的练习方法:
一是,听声音并调整自己面部肌肉;
二是,“看脸说话”,即模仿外语母语者的面部和口型来练发音。看脸学发音,可以将发音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
(4)发音准确后,再练拼写规律
每天听和看几个不同的外语发音视频,总结一下规律,我们就能在短短几周内,把外语发音所对应的拼写规律掌握好。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要先用不带字幕的学习媒体,把发音练准后,再看文字。
07 行为七:一个盒子两条路(Same Box-Different Path)
为了真正会外语,我们必须懂得用外语思考。
所谓“外语思维”就是听到外语,在头脑中看到画面,同时注意到自己的感觉,说话时也是直接从画面和感觉联结到外语。
当我们具备一些初级的外语沟通能力时,把外语的声音和大脑中的视觉、感觉故意连接起来,是把外语练到母语者水平最快速的方法。
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记忆,最主要来源不是文字或语言,是神经层面的5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从人脑功能研究的观点,我们认识到,人的大脑主要依赖非语言的信息认识世界,要记住东西,五官的系统要比语言系统强很多倍。
一门语言就是把头脑中的意思传达出来的一条信息路线。
对中文母语者来说,中文是从大脑出来的一条最大、最重要的信息路线。外语是从大脑出来的、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信息路线。
为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在学外语的时候,必须下功夫把外语“path”练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顺。
锻炼我们的外语“path”,有两个主要的途径。
(1)故意创造和运用画面
第一个步骤,要故意把外语的声音和文字,直接联结到我们大脑中的基层含义。
这些基层的含义就是我们心中的感觉、听觉、画面等。
比如,任何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都有一大堆和它有联系的具体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发生过的事情等,这些属于那个信息的基层含义成分。
我们只需要把外语的声音和文字,与那个“信息结点”直接连接起来即可。我们越是能把外语的路径连接到基层的信息,就能越快把外语变成自己运用自如的沟通工具。
(2)用比喻找到含义的本质
在建立自己的外语路线(外语path)的时候,注意比喻,因为比喻可以解决很多语言学习上的问题。
比喻有3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常用比喻,大家都认识的,比如“杨柳细腰”——用来形容好像柳树一样纤细的腰,形容女子的身材苗条。
另外两种比喻是:新创的和冻结的比喻。
如果新创的比喻是恰当的、受人欢迎的,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使用,因此这些新创的比喻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变成常用比喻。
常用比喻用的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人们“忘记”这句话或这个词是比喻的现象,作者把这些被忘记的比喻命名为:冻结的比喻。
我们对比喻的存在变得敏感了,理解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3)找沟通对象,进行外语交流
为了强化我们外语的“path”,要尽早找机会用外语说话。找一个沟通对象,进行真正的交流。
交流的时候,最好围绕自己真正的生活和感兴趣的题目。这样,我们会比较容易把外语的声音与内心丰富的基层信息和记忆相联结。
我们要尽量多用一些时间,先表达自己熟悉的信息和概念,然后慢慢往外扩张。
开口练习说话的时候,最好找一位“外语家长”,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处于可理解输入的状态。
总之,一个盒子可以连接很多很多条路,就看你自己需要学会多少种外语了。
08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但是,任何技能或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学习不怕晚,就怕人偷懒。
一个懒惰的人,再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都是无用的。
当我们知道了正确的、好的学习方法,就立刻投入学习,坚持,再坚持,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挣翅高飞的。
每天分享阅读感悟,点赞关注,愿你我一路成长,一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