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翻至几页的时候,其实是反感,一方面由于其叙事的手法未能吸引我,另一方面故事显得很枯燥。但无奈给自己每天立下的目标,所以就硬着头皮看下去了,但随着对于本书的逐步深入,倒是慢慢专注进去了。
斯特里克兰作为本书讲述的主角,给我的感觉实在是非常差劲,为了所谓的画画理想,一声不响的抛妻弃子,与作者毛姆的对话也是把他的冷漠与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之令人发笑的是斯特里克兰与他妻子艾美的玻璃夫妻情,一开始艾美的表现是非常悲痛欲绝的,甚至大度到只要斯特里克兰腻了,她会不计前嫌的原谅他。而当得知由于画画的理想离开这个家的时候,艾美的态度转变与冷漠的态度也逐步显露出来,两年的时间,她一点没有发现斯特里克兰对于画画的热爱,是他隐藏的太好,还是她对于他的一切漠不关心?不好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对夫妻的感情并没有外人看见的那么和睦。
斯特里克兰代表的是一个完全没有感情的人物,他可以把救他于危难的德克的妻子布兰琪占为己有,并且没有丝毫的愧疚之心,而布兰琪因他而自杀身亡也未能看出他的任何情绪。且不对斯特里克兰的做法加以评论,但从这里面倒可以看出德克是个伪善良之人,对于与布兰琪的结合,更多的是由于同情,他的爱让人感觉到的不是幸福,更多的可以说一种绑架,一种道德绑架,这种在德克身上展露出来的爱,甚至让人觉得低廉。可笑的是自己的妻子由于斯特里克兰而死,他愤怒过后居然想带他一起回荷兰,这种宽容让人感觉到了虚伪。不得不说这种善良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某种利己的私心。而现实生活中虽然像这种极端的人很少,但类似这样人性的人却很多,这种人会把自己表现的非常大度,处处为别人考虑,所扮演的角色永远是弱小、可怜,殊不知为何会有受虐的快感。
如果说真爱,我想斯特里克兰真的是非常幸运,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遇到了挚爱。虽然他描述的不以为然,但我想事实上他是有所触动的。尤其当医生诊断他患有麻风病,并且存活时间不定,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医疗条件于土著而言,就是判了死刑,人们闻风丧胆,每个人都避之不及。而爱塔却不离不弃,一个17岁的少女当时坚定的嫁给他,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并且在困难时刻深情地说出“你是我男人,你去哪儿,我去哪儿”这样朴素的情话,也着实体现了这个女孩子最朴实的爱。尔后几年,他们的生活肯定是非常艰苦的,而爱塔也用自己实际的陪伴来证实了自己纯真的爱,尽管后来斯特里克兰已成瞎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完成了一幅壁画,我想画作完成之时,他自己的灵魂也已经得到了释然,于他而言,尽管现实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但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已然实现,在精神上的满足给予了他十足的慰藉。生命弥留之际,他是幸福的,因为爱,因为理想。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适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貌美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这段话是摘自文中作者的思考,与之呼应的是亚伯拉罕与卡迈克尔的对比,一个跟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一个认为自己的运气造就了自己成为了社会名流。卡迈克尔的趾高气扬与亚伯拉罕的内心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别人羡慕的财富,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但是真正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的人却屈指可数。而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大部分人的可怕之处是根本没有理想,所谓的理想追求就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很多人会说,挣钱养家已经占据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哪还有空去思考什么狗屁理想。这也是为何能创作出新鲜的事物,创新的点子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更多的人更像是一个附属物,每天忙忙碌碌,身心俱疲的努力生活着,鸡血很多,但精神是否得到满足,无人能知。
月亮与六便士,一个代表理想,一个代表是现实,为何不能权衡呢?我想拥有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是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有些人把工作结合了自己的理想,所以乐在其中;有些人利用工作之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充实而快乐;有些人则把兴趣发展成了糊口的工作,所以越发具有满足感。我无法理解超乎脱俗的艺术家的生活,这就如他们在精神上的享受,旁人是无法想象的一样。但我们毫无资格去加以评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这无关乎精神或是金钱。人性如此,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多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