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于家庭的忠诚,表现为使自己的一切融入到这个家庭的氛围之中。
一个人对于原生家庭的忠诚,表现为让新家庭与原生家庭如出一辙。
一个孩子对于父母的忠诚,表现为让自己的人生复制父母的人生。
不爱学习的父母有着不爱学习的孩子;离异的父母有着同样离异的孩子;懒惰不求上进的父母有着懒惰不求上进的孩子;家暴的父母,有着家暴别人或者自己经受家暴的孩子。
尽管很多原生家庭有着种种的弊病甚至伤痛,可是那些无底线忠诚的孩子们却强迫性地把这些痛苦与伤害延续到自己后半的人生和家庭当中。他们如此受伤,却又无处可逃,仅仅因为忠诚,孩子们对于父母、对于家庭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忠诚。而这种深入骨髓的忠诚,均来源于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爱,以及希望被爱的渴望。
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恨也是一种值得被拥有的力量。因为恨,在某些必要的时候会冲淡或者抵消掉一部分爱,会让人从不顾一切的忠诚当中清醒过来,理智地看清现实,也看清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当中,恨被认为是一种坏的、不可取的、不道德的,甚至该遭人唾弃的感情。
我觉得它并不是,它只是在特定环境特定场合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中性的感受。恨是一种可以被允许存在的感情,并且爱与恨是可以在同一个时刻、同一个对象身上共存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对或者不对,但是我倾向于认为,它很可能是正确的。
有一句老话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可是真的没有吗?
尽管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那些家暴的,抛弃孩子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毁掉孩子幸福的,利用孩子当成报复别人的工具的,难道也不能说是错的吗?
爱是用来包容关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不是用来对伤害与痛苦视而不见的。
没有一句话是天然的正确,没有一种思想是天然的正确,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然的正确。
在我们的语言中,忠诚似乎一直是一个褒义词,总是会与爱、包容、责任、执行、规则等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愚忠愚孝弊病与现代社会频繁暴露出的家庭和亲子关系问题,也不停在冲击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
我曾经问一个同学,你觉得父母的家是家呢,还是自己的小家才是家呢?
他回答说是,父母的家。
我接着问,那你的老婆、孩子算什么呢?
他没有回答。
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代表了多少人的想法,只是有些莫名的感叹。
我们讨论的是对于原生家庭的忠诚,既然用原生这个词来做限定,就说明你已经在距离上或者生活节奏上离开了,你已经有了新的空间、新的生活了。既然已经离开了,那么对于从前的一切还抱有的那种无可救药的忠诚,不是执念又是什么?
我不想抛出过去与当下哪个更重要的话题,但是却想要强调人生的责任。人生路途的修筑与拓宽都是每个人自己的任务,生命的魅力与精彩皆在于此。对于那些与生俱来的、习以为常的一切,选择认同或者否决,选择接受或者拒绝,选择无条件的忠诚或是某种意义上的背离,这是我们需要独立面对的课题。
毕竟,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为了成为谁的谁。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重复或模仿父母的人生,还是走一条陌生而崭新的路?这是每个个体需要思考与抉择的事。
对于原生家庭的复刻,与其说这是宿命,倒不如说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