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集舞蹈、音乐、文学、美术、服饰、民俗、历史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听戏看戏既是一场视觉盛宴,又是一场听觉大典,总之就是可以聘美美美的睡一觉,吃一顿。 小时候每次看戏前总有种飘飘欲仙大的感觉,即便是现在,每次看戏前,也是开心的不行,因为接下来的2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沉浸其中,不用出来,欣赏美,享受美。而接近尾声总有一丝惆怅,一丝不舍,真希望永远也演不完那该多好。
我国地方戏剧种繁多,剧目更多。不同剧种有相同的剧目,也都有独具特色的剧目。比如像《秦香莲》《西厢记》这些戏就是各大剧种都演的。再比如《穆桂英挂帅》最初是豫剧名家马金凤先生的代表作,后来被京剧借鉴,有了京剧版的。越剧曲调温婉,很少带有阳刚之气的剧目。吕瑞英先生借鉴其他剧种,也演出了越剧版的《穆桂英挂帅》,一样的英姿飒爽。
还有一些剧目是某些剧种特有,比如黄梅戏的《天仙配》、评剧的《花为媒》《刘巧儿》,这些戏被严凤英、新凤霞这些艺术大师演绎到极致,太深入人心了,即便是借鉴到其他剧种也没有那个味道,估计观众也不买账,所以也干脆不演,那些剧目就成为那个剧种的代表作。
我国剧目所表现的题材多种多样,既有历史题材,如三国戏、《赵氏孤儿》等;也有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等;还有一些文学作品改变的戏,例如,《西厢记》《桃花扇》《杜十娘》《花为媒》等。还有一些就是新编生活剧,比如吕剧《李二嫂改嫁》,这些戏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自然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旧社会,也包括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那时候人们的观念普遍封建保守,对寡妇更多的不是同情和帮助,而是歧视。最典型的就是《祥林嫂》。婆婆不仅仅不能容她,反而把她当财产一样卖掉,那时候的婆媳关系可见一斑。现实中的婆媳关系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不好猜测,我们从身边人的一些经历中就可以窥见一二。俺姥娘36岁守寡,她也有一个厉害婆婆,还有一个不着调的小叔子,当年也是剑拔弩张的。俺姥娘生了俺妈以后,还在月子里因为啥就不知道了,反正是那个老奶奶欺负俺姥娘,俺姥娘一生气把奶别回去了,造成两个后果:一个后果就是俺娘吃奶时间不足一个月,另一个后果就是俺姥娘以后不能生育,所以我们就没有舅舅姨妈了,呜呜呜........小时候为此经常耿耿于怀,看着同学家舅舅姨妈一大堆,好羡慕好羡慕滴。
五十年代是,那时的户籍政策还不是很严格。那是我老奶奶和他的四个孩子都在青岛,我的大佬爷在华新纱厂就是后来的国棉九厂上班,姥爷自己做小生意,姑姥娘在国棉七厂上班,三姥爷工作不详。50年代初,俺的老奶奶想强迫俺姥娘和大老娘和她一起回老家,让她的儿子们留在青岛。结果俺姥娘厉害,她不干。最后就逼迫俺大姥爷一家回了老家,然后就成了农村户口,回不来了。因为大姥爷家也没有儿子,但是三姥爷家有两个儿子,所以大佬爷就让俺姥爷把三姥爷家的大儿子过继到俺姥爷的名下。其实从内心里俺姥爷和姥娘都是不愿意的。过继两年之后,俺姥爷病逝,三姥爷就将孩子要回去了。那个叔叔在我家被老娘从一岁养到三岁,被要走了,然后俺姥娘在姥爷去世后三天就生病了,先是脖子上长了个甲状腺瘤,后来腿又出了问题,瘫在床上三年,后来拄着双拐,直到1965年才彻底痊愈,然后1966年到青岛纺织器材厂工作。我记事起姥娘也是经常生病,但是总体上还好。姥娘当时过继的那个儿子也是个奇葩人物。小时候家里人经常说,那个儿子,说的确切点应该是侄子,在我七八岁时还来过我们家要房子。当时我们住在振华路的平方。那天只有我和姥娘在家,然后我和他打了一架。这件事我是没印象了,根据推算那个堂叔当时应该也是二十几岁了,我还敢和人家打架,我是不是也挺厉害的,吼吼。
以前有句俗话,叫寡妇门前是非多。所以象我俺姥娘这种人,她们做事情都谨小慎微,生怕别人说出个不字,所以追求完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些时候,追求完美不是一种个性,而是生活压力造成的。等到了我们已经没有了那种压力了,但是在长辈们身上生根的那些品质却留下来了,也在日常生活中垫垫底的影响着我们。要想去掉它,将它们复位是多么的艰难。
就算是姥爷去世好多年了,婆家的人还找借口来骚扰,但我们家这种情况还算好的。毕竟与婆家分开日久,也就仅仅偶有骚扰。对于一些还要和婆家继续生活下去的人来说,日子就更难了。自那次以后,堂叔就再也没有来过,两家也没什么来往。据说我的三姥爷在56岁就去世了,也挺令人惋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二嫂改嫁》这出戏真的很有现实意义。她让那些有类似经历的人看到了希望,也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支持。
有些戏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夸张,但是没有点经历,没有点阅历,还真看不懂。小时候,我十分不惜欢《秦香莲》这出戏。是因为这出戏是青衣戏,穿的不好看,正出戏也是很气人,反正看了让人不爽快。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着我们生活的越来越富裕。生活中的秦香莲越来越多,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出戏的现实意义是那么那么的大,又是那么那么的深刻。深刻到我都感觉以前的不敬实在对不起她。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收入都差不多,富业富不到哪里去,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差距慢慢有了。体现在我们的婚姻上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就男方而言,为子女结婚把攒了大半辈子的钱买房子,没几天媳妇跑了,婚姻法规定房子有媳妇一半,你说闹心不闹心!就女方而言,结了婚,女人要生孩子,身体要走样,工作要换掉,收入没保证,在家带孩子变成黄脸婆被老公甩了,你说委屈不委屈。于是就有了最高院的一、二、三关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释。为了保障出钱出力的一方,我们的法院也是拼了。但是事情的结局可能更出乎那些包公老爷们的意料之外。
某美女状告丈夫出轨离婚,正赶上某司法解释出台,按照该解释该女子将净身出户,因为他老公的财产都是登记之前的。这在当时一度让我们傻傻的分不清,到底这婚姻法是保护出轨的,还是保护守法的?
小时候只以为秦香莲的故事是编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了,才发现真不是编的。
案例一:以前认识一个朋友,平时感觉人挺不错的,我曾经和他们的同事们一起外出搞过活动,见过他的妻女,他们和普通夫妻没什么不同。结果几年没见,有一天去他单位和另一个朋友见面,恰巧遇到他的老婆,当时吓我一跳,只见她把眼圈描的大大的,浓妆艳抹都不足以形容。身上穿的皮裤,那时候她应该是40多岁了,可是打扮得就像一个小太妹。然后冲进去,具体干了啥我都记不得了,当时我都傻了。一问才知她老公遇到一个更年轻的,更漂亮,关键是还更有钱的,非她老公不嫁的这么一个主,然后她老公就提出离婚。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现实版的《秦香莲》么。那时这种事还比较少,但是近几年,听得多了,看得多了,财富正在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婚姻!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永远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案例二:一大姐来咨询离婚事宜。他儿子媳妇是在某司法解释出台之前登记结婚的,那个买房只有添上姓名才算是夫妻共同财产的司法解释出台后,他们的小孙子刚出生两个月,然后媳妇要求在房产证上添上她的名字。这大姐不肯,媳妇说不添就离婚。结果最后大姐宁愿儿子媳妇离婚也坚决不在房产证上添上媳妇的名字。然后媳妇就走了,扔下一个小宝宝没人管。于是大姐亲自披挂上阵,她跑到儿子家看孙子,偶尔回家,孙子的爷爷,她的老公自己在家。就这样相安无事的过了两年。然后有一天她又回家时,遇到一个邻居,很奇怪的问她,你和老伴离婚了么?她一脸蒙圈,连说没有。那邻居说不对呀,你老公说你们离婚了,而且还有一个女的在你们家住呢。这时候她才恍然大悟,老公的种种奇怪举动。然后她就开始找律师咨询。
为了一个名字,弄得家破人散的值得么?真的值得么?我能说都是房产证惹的祸么。如果个人感觉,这个故事,绝对能上醒世恒言。现在的包公们,估计他们知道的更多。我就不说啥了。
人间有多少非欢离合,戏里就有多少悲欢离合。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都是主角,千万不要游戏自己的人生。
20年前,俺老娘去世了,我就想写东西来纪念她,可是我们之间克制的记录的太多了,我不知道不和下笔。在我的心里她从来没有离去,直到今年10月份,我在梦中终于接受了她去世这个事实,我也终于可以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下来。既可以大家分享戏曲带给我们的美好,也可以借此怀念俺姥娘,可谓一举两得。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戏曲中费换离合的故事。其实中国式的幽默无处不在,中国人的欢喜更有特色,也更好玩。下一期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欢乐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