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罗整庵少宰书
【原典153】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听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注释】
罗整庵,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明代江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是明代吏部侍郎的别称。罗整庵是明代“气学”代表人物,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罗整庵给王阳明写了一封信,批评他的心学和对旧本《大学》的思想。
【译文】
昨天收到您的信,承蒙您给我讲解《大学》,非常感谢!但是匆忙中要开船远行,没有来得及回复。今早起来,趁行船空闲,把您的信又读了一遍。恐怕到了江西之后,人事又繁忙起来,所以先在这里简单回复,请您指教。
您教导我说:“能看见大道固然很难,而体认大道更加困难。道不容易弄明白,所以学问还是不能不讲,不能满足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就以为那就是标准了。”
【解读】这是一封长信的开始,罗整庵批评王阳明“学问还是不能不讲,不能满足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就以为那就是标准了。”
罗整庵和王阳明辩驳的问题,正是三百年前鹅湖之辩,朱熹和陆九渊辩得面红耳赤的问题。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九渊则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下“易简功夫”,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其实,格物致知光靠书不行,或者说主要不是靠书。读书是靠大脑,但体认大道,不能只靠脑子,我们凡事习惯了“动脑筋”,还得靠手脚,用身体发肤的接触去学习;靠心,用心去反复体会。这就是发明本心,知行合一,致良知,发掘良知良能。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z�r�U���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