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蒋方舟在奇葩大会里的关于自己曾经是讨好型人格后来又自愈的讲述,深有感触。正如她所说的,讨好型人格的人在别人面前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更不会去和别人争吵,非常地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个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书,我十分赞同他在书中反复表达的关于”中国式老好人”的观点。我们周围很多人都是中国老好人,他们处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委屈自己,从来不敢说不,只为了追求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看似他们的行为是无私的,但是实则他们在付出之后会常常要求得到别人的回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了,为什么都得不到你的一点回报呢?”,然后他们慨叹命运的不公,为什么付出得不到回报。他们的付出更多的只是得到自己心理上的安慰,完成自己心里的好人目标,而忽略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在付出的过程中一点也不开心。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审视一下自己,自己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是否也是从来都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看法,只是为了得到表面的“和平”,可实际上自己真实的不满或者不开心的情绪并没有因为表面的“和平”而消失,而是一直积蓄在心底。这样的“委曲求全”会导致关系的不真实。在一段关系中,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相互之间能量的流动,如果一个人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另一个人是能感觉到的。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关系的暂停或破裂。
究其原因,这都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导致的。在我们的教育理念里,一直追求的是要做一个好人,而不是做自己(最近几年才开始倡导要做真实的自己)。
我以前也是讨好型人格。但是当我接触了美剧台综等后发现他们个个都真实不做作,好羡慕他们的状态。之后开始反省自己,分析自己,逐渐摆脱讨好型人格对我的限制。例如,在某一段之间由于与A同学是室友,而且她表达出强烈的想与我做朋友的想法,我就顺从了。尽管在与她交往的过程中,我自卑不开心,但是我还是坚持与她做朋友好久。在我们分开后她还是企图与我联系,我内心十分抗拒,但是我还是为了维持表面的好朋友关系保持联系。而其实在这段关系中我没有得到该有的好朋友之间的分享和快乐。在慢慢地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我应该远离这些我内心抗拒的东西,我就再也没有和她联系过了,此后我感觉十分轻松。
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完全逃出“讨好型人格”的圈,但是我正在逐渐改变。喜欢一个人,有可能是因为她身上有你相似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因为她身上有你没有但是你期望的东西。我想我喜欢江一燕,老友记里的菲比,刘诗诗,可能就是因为她们活出自我吧。我也期待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我也期待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人。
正如蒋方舟所说的,你喜欢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好的样子。真实的我们才是我们骄傲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