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学生的起点与生长。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用逆向设计的思维来说,这个单元学习完了之后,学生要写一篇游记来检验学习结果的。
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呢?能按游览顺序介绍自己的学校,且游览点的转换语句过渡自然。学生的生长点在哪里呢?其实就是这节课带给我的两个思考点,第一个思考点是如何把一处景物的特点介绍出来,就拿老师讲的这节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一处景点孔隙来说,孔隙的特点是狭窄,那作者是如何描写孔隙狭窄的特点的呢?借助他物来介绍,借助小船体现孔隙狭窄的特点,先写小船的小,然后再写小船的进出状况,最后是作者的切身体会,三步将孔隙的狭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在这个地方,老师让学生介绍孔隙,学生介绍的是否清晰?就可以将这三步转化为评价标准,以这样的评价支架助推表达的深度,这也是形成语言表达经验的过程。第二个思考点是文本语言经验的积累如何体现?其实就可以利用文本创设说话的情境,可以把这个单元已经学过的《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三篇文章联合起来,罗列一些话题,比如:一轮善变的太阳,好袖珍的孔隙……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话题进行介绍,考察的核心点就是把特点介绍清楚,同样,评价助推表达深度,把从这三课学习的把景物介绍清楚的方法作为评价标准,让学生依据评价进行练说和同伴互评。
关键词二:学方法,用方法。
第三节课是评选高级小导游,聚焦点是写得具体生动。这节课课堂板块特别清晰,围绕主问题层层展开学习。板块清晰体现在先探索方法,然后运用方法;主问题是如何把一处景物写得具体生动;围绕这个主问题如何展开学习的呢?第一步探索把一处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出示例子让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方法,最终得出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有顺序、列数据、作类比,探索完写具体的方法,接着探索写生动的方法,同样也是出示例句,让学生去发现方法,最终生成的方法是修辞加雅词,写具体的方法,写生动的方法,探索完了之后,运用探索到的方法,要求学生拿出上节课构思的游记,运用探索到的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来描写学校的一处景物,字数在100字左右,时间五分钟。最后是上台展示,同桌分享评价。
关键词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堂皆在小处着手,比如生字词的教学、句子的教学、段落的教学、篇章的教学……这些都是从小处着手的内容角度来说的,小处着手的方式就是老师讲给学生听。现在,课标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老师有了大处着眼的意识,比如引领学生先对整个单元进行感知,再比如,今天课堂中的从初级小导游到中级小导游,再到高级小导游;同时也有了重视语文要素的意识,比如游览顺序、印象深刻处的学习;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也有了,创造话题让学生去说。说明我们老师在课标的引领下,不断地在尝试、在探索、在实践、在反思。如何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手呢?大概念、大观念、大问题、大情境这些“大”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在教研中、课堂上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文本就是例子,我们还需加大挖掘文本价值的力度。就像今天第三节课,核心训练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将这处景物写具体写生动,如何引导的呢?以学生学过的文本为载体,让学生在这些学过的例子里面寻找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表达。这就是执教者从“文本就是例子”这个大语文观着眼下做出的小着手。
小就是大,慢就是快。拿树来打比方,那些长得高和长得好的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长初期都看不到它的成长,好像长得特别慢,其实它是先长根,让根先扎向大地,扎得越深越好。从表面看,它的确长得很慢,但是一旦它的根长好了,它后期就会长得特别好,这就是所谓的慢慢的快。先是慢,然后才是快,起关键作用的是慢,慢的问题解决好了快才能真正的顺其自然,并发展出个体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这才是快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