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好久不见,我最近一口气钻进游戏的坑里,好久没写字了。
一本《中国神话传说》看了两个星期也才看三章,连最喜欢的张恨水的《纸醉金迷》也看不带劲儿了,感觉自己快成网瘾少女o(╯□╰)o
从网瘾里突然觉悟的我,突然发现今天是重阳节。
提起重阳,脑子里就冒出这句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这句话冒完,紧跟着冒出来的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对重阳的了解,到现在也停留在上学时候的水平。
实际上重阳出自《易经》,《易经》把六定位阴数,而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恰好日月并样,两就相重,因此称重阳。
重阳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刚开始形成的时候节日气息没那么浓重,可能就有那么个名儿,进一步得到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那时候时代十分动乱,社会统治也十分血腥,而且特别文化之风丰盛,后世说起“魏晋之风”就是夸人。
为什么说魏晋特殊呢?
那个时代社会特别动乱,统治阶级为了压制民众,对文人言行迫害尤其严重。文化人有牢骚不能直接发,就搞什么比兴、神话、隐喻偷偷发泄一下心理的牢骚。到后期连牢骚都隐喻、说神话、比兴的牢骚不能发了。
文化人发火了,那可不得了。一甩手,老子就不干了,自个逍遥快活去。
这就造成当时人吸食五石散(效果类似今天鸦片)成风,饮酒成风,放浪形骸,风流不羁。
由于当时文人饮酒又吸五石散,喝完酒,吸完五石散总得有地儿发泄吧!但是古代一直有看不起女人的习惯,文人心里更盛,再加上那时候女人也不能随随便便出门,所以我吸完五石散不找女人玩,我找哥们去玩,由此发展出大批龙阳爱好者。
据我推测“竹林七贤”就很是可疑。
当时那些年轻人酗酒、嗑药又纵欲过度,身体肯定不太健康,但是文人嘛!我有病,我不仅不说我还要大声吹鼓,我这叫风流,你不懂。
所以当时流行风气也给现在十分不一样,现在我们这些女孩子都喜欢八块腹肌,孔武有力的,但是那时候不,女孩子都喜欢脸白像纸、身材消瘦(吸食五石散的后遗症)像竹竿一样瘦弱文雅的年轻人。
正是这种娱乐至死的精神,进一步催化了节假日的发展,重阳节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衍生除了后来包括很多娱乐项目,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文人们不管政治,玩开心玩快乐的就爱作个诗写个词儿什么的,重阳就这样在文学作品中沉淀了下来。
古代三月三踏春(古代通常叫花朝节)与九月九重阳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要免冠洗礼才能出门的,是需要慎重对待地。类似我们今天的春游和秋游。
大家也知道古代男女交流机会少得可怜,光是男男交流感情,交流久了就没后代了,迟早要玩完儿。
所以大家就找了个很好的理由,我们春天办个花朝节,秋天整个重阳节给年轻人一点交流机会嘛!
到后来,官方觉得,哎哟,这节日不错哟,要不咱把它正式定位民间节日呗!干柴烈火、一拍结合,正和大家胃口。
就这样,重阳节在唐朝时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慢慢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