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早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
我们也经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内心期待,做父母的往往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人生方方面面发展得比自己卓越,能在各方面超越自己。也喜欢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标。但我们又怎么来衡量什么是“胜”呢?
作为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监管着孩子的学业,希望子女的学业成绩优异,成绩比同期的自己优异就是“胜”!如果成绩不理想,有时就会提到自己,尤其是学业成绩曾经很优秀的父母,会觉得孩子怎么就不如自己?感到失望和挫败,还经常禁不住将这种失望和挫败感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时却很难想象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和倍感压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内在要求,是从何而来呢?青出于蓝要胜于蓝呀!
作为父母,在孩子工作期间,操心着孩子的发展,希望子女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收入地位双丰收就是“胜”!如果收入地位不如同龄人,尤其是父母周边朋友的子女,就会觉得孩子怎么不如自己?想当年自己是多么地出类拔萃,由此感到愤懑,而难免在生活的互动中产生很多评判。
父母的初衷多是以对比来激励子女,以为这样的对比会给孩子前进的动力。然而作为孩子,面对优秀、强势的父母,又有几个是以自我激励来应对的呢?确实,不乏这样应对的孩子。而有很大一部分会采取自我贬低、臣服于强势父母的控制中;或是产生反击,甚至破罐子破摔;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在内心产生巨大的压力,因此引起各种情绪问题。而这些情况恐怕是父母们并不期望发生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根植于父母的核心信念中,也许未必是件好事。孩子,自从和母亲的身体分离,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个独立不是生活能力的独立,而是作为一个人的独立。虽然他们带着父母的基因,但并不代表是踩在父母的肩膀上成长。他们依旧是从一个婴儿一步一步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而这个自己的样子,也许处于蓝,但未必是青,也许还会使红、是绿、是黄。。。让他们从自己,一个独立的生命开始,成为自己的样子,不在和父母的对比中长大,他们会更自由地伸展自己。但前提是,父母能真的放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高校心理学教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职业生涯规划师
007-138-10475(No.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