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召命?要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何谓召命这个问题。但要为召命下一个定义绝不容易,或许是不可能。原因可能是这是一个不可能被简化成为一个「被定义」的抽象概念,相反它是一个需要我们一生追求的方向及态度。从个人的经历而言,我同意保罗在腓立比书三章13至14节的分享:「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召命」是一个方向,也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包含了放下现世的价值及顺服祂的教导。
是什么令那位青年人找着了但又忧忧愁愁地走了?有人说是他的产业。但拥有产业无罪,同时亦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放下所有去回应上帝的呼召。如果不是财富本身,那便是我们心里的律。不愿意放下财富当然是那青年人的心态,但背后的价值可不是那么简单。对一个在罗马时代的人而言,能拥有很多产业绝不是易事,他必定经过很多努力。同时,这些财富亦可以为他带来很多不同的用处。这些用处不一定是享乐,对一个愿意来到耶稣面前寻找永生的人而言,谁都不应轻看他的诚意,更不应把他描绘成一个贪财的人。令他离开的,是耶稣提出的律与他心里相信的相差太远了。他可能期望如何能更好使用他的财产,发挥他一切所有的,但耶稣反过来叫他放弃一切,这意味他要放下他过去建立的一切,而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价值。这套价值比财富本身更难放弃。我们要进入神的国,便要学习神国的原则,更重要是放下我们原有的那一套律与价值。但放弃不是一件易事,正如圣经只提及那青年忧愁的走了,但之后他有没有继续思考以致最后能实践耶稣的教导,从圣经而言,答案是开放的,圣经没有提,因为重点不是那青年人,而是正在读这经的你和我。
今天,这段经文对我们有何意义呢?对很多信徒而言,因为我们都已得着永生,所以,经文似乎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有时,我们会以为永生就是进入那得救的大门而已,进入了,便做回自己。用过往的价值观继续过「基督徒」的生活,不是用「基督」的价值实践信「徒」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今晚最后的呼召不是放下财富,而是跟从耶稣。放下原有的价值与律,是能跟从耶稣的重要一步。今天,若我们真正要回应上帝的呼召,我们要先问我们要放下什么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留意我们正身处一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所支配的社会中。我们生命中很多不同的价值都不自觉地受资本主义的价值所塑造,以致很多信徒都很着意去寻找他们的召命,在寻找的过程中却很容易落在资本主义的陷阱。一方面因为我们活在资本主义社会而不容易捕捉我们生命的使命,同时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很容易被资本主义的价值支配,结果又跌回相同的境况。但困难是,我们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影响,我们大部分人都必须继续活在受资本主义价值影响的社会中。故此,我们必须更留意如何既在世,但又能活出上帝给我们的召命。
时代中的召命
召命是人生的方向,亦是寻找这方向的态度。有很多人以为寻找召命就等于寻找一份工作。召命不等于工作(doing),但绝对会反映在我们作什么工作或如何工作的态度上。召命是人与上帝最深层的关系的反映,你认识一个怎么样的上帝,你生命就有怎么样的回应,这个回应便是我们的召命。召命既是灵命最深的反映,亦反映在每天最真实的生活中。所以,在探究召命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只问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从我们是谁及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出发。同时,我们亦不能单依靠静态的默想来寻索使命,因为我们是「活」在世上的,我们的生命及与上帝的关系不单是透过默想而建立的,而是透过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经历建构出来的。如果我们同意我们的生命是从日常生活的经历中建构出来的话,我们就必须反思我们在一个怎么样的规律中生活,而这些规律背后建基于什么价值。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隐藏的规律与价值,我们便很难走出被这世界操控的生命,而失去享受活在召命中的丰盛生命。
寻找召命亦是一个破界(boundary breaking)的过程,在放弃我们原有价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我们原有的安舒区中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打破自己原有的框框,才有空间让我们走出来。但这个过程是有点痛的。在带领关怀贫穷学校体验课程时经常会遇到一个状况,就是当初次参与的弟兄姊妹听到要到街上的垃圾桶中捡拾食物时(是我们同工放在垃圾桶的),他们的面部表情大都告诉我他们对这破界的活动有多恐惧。我们的目的是,要他们经历拾荒者平日所嗅到的气味、在垃圾桶寻找可食的食物时的触觉及在拾荒时所受到的奇异眼光等,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用理性明白的体会。十分有趣的是,大部分参与者在完成体验后,他们的反思和感受都叫人感动。他们大部分都会忘记他们原本的恐惧,相反是为着自己原初对贫穷人的无知与冷漠而感到歉疚。亦是这种理性与经验上的转化,推动更多人更投入于关怀邻舍的使命中。